其中伍渭文牧师、余妙云女士及张略牧师接受院方邀请 ,分享"我们的故事",大谈中神如何在创校时带领神学界改革创新。伍渭文牧师是中神首届道学硕士毕业生,余妙云是第三届基督教硕士课程毕业生,张略牧师是荣休教授,与中神同行四十载。
伍渭文牧师谈及中神创校之初的风云史。当时中神被认为是整个华人地区的"一场神学教育运动"。在当时其他神学院只有本科程度之际,中神成为第一间开办研究院程度的神学高等学府,因此吸引不少人入读,当中包括台湾及印尼学生,亦产出不少教界菁英。在1978年四名首届研士毕业生中,伍渭文与其他三位——罗德麟、麦伯全、余隽瑞均成为教会及神学界的领袖级人物。伍牧师笑称他们被是"五萝墨鱼"(伍罗麦余)。
由于重视学术的定位,在创校初时中神因强调学术引发华人教会质疑,忧虑过度侧重知识培育恐忽略神学生灵性。伍渭文牧师回溯当年教界普遍存在"读书多牧会经验少"的顾虑,甚至会质疑学识与灵性能否并存。此相关质疑直至1980年代中仍未消散。幸当年德高望重的滕近辉牧师愿意出任院长,为仍"年轻"的中神抵御不少批评声浪。中神师生亦以身消除这些质疑。当年拓展部罗曼华博士曾希望首届毕业生出国进修证明学术能力,但多数学生选择留港牧会,以行动回应质疑。
伍渭文指出,尽管早期受教会质疑,中神的课程与学制后来成为多间神学院改革参考,反映出中神走出质疑成为备受肯定的神学学府。
除了在学术的追求引人注目外,中神亦在实践上敢于创新,包括成为第一间开办"崇拜学"的神学院、第一间举办全港性基督教研讨会的神学院。此外80年代,中神开办了基层神学培训课程,让基层的工友亦能接受神学训练。不少工友被培训后成为教会的传道人。
张略老师亦回顾,在香港讨论中英联合声明时期学院对社会议题非常关心,敏于时代处境,著重回应人和社会的需要。中神老师会将议题带入课堂作讨论,亦进行中国教会研究工作,影响学生对中国内地的关心。大半生投身基层事奉余妙云女士至今仍谨记中神老师"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的教导。
对于不断改变的时代,伍渭文期望中神继续对圣经的重视,培养学生深入钻研和思考圣经,以建立稳固真理根基来应对环境的改变,不致失去异象。张略老师则认为时代越趋多元和动荡,亟需要守望肩负起寻求未来方向的新一代同工。
中神由赵天恩、陈济民、高集乐和周永健四名留学于北美威斯敏斯特神学院的青年神学学者领受异象而开办,致力推动中文神学教育发展,为华人教会培养圣经及神学专才,并结合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台湾及新加坡亦曾为中神的考虑选址,最终选定在香港开校,校舍设于二万多平方足的九龙塘德云道4至5号,1975年9月28日举行了开学典礼,1978年四位毕业生成为首届道学硕士。历届院长包括滕近辉博士、周永健博士、余达心博士、李思敬博士及现任院长黄国维博士。
中神院庆网站上展出珍贵的历史照片。(图:中神院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