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聖愛」勝過「性愛」

麥道衛(Josh McDowell)於他的著作《為甚麼真愛需要等待》(Why True Love Waits)中將青少年為何發生婚前性行為的癥結,並他們生命中內在真正的需要一針見血地道了出來,他在某次大學專題講座中,對著一群大學生演講時說:『你們幾乎每個人 都有兩種恐懼:第一、你害怕永遠不會有人愛你;第二、你害怕你永遠不能去愛一個人。』說畢後,全場肅靜起來,每一個人都將目光轉到他身上。(註一) 誠然,每一個人都渴求愛,包括主動的愛和被愛,尤其青少年,當他們缺乏父母的愛、關注和榜樣時,婚前性行為似乎是一個能夠折衷解決「愛荒」的「快餐式」途徑。加上傳媒 過份渲染講求浪漫及即興的愛情,政府又大肆宣傳安全性行為,除了廣告宣傳之外,也隨時預備好到各中學詳細地教導學生避孕的知識(或許筆者已不入時,還記得這些知識,也只 在婚前輔導課程才開始認真學習),好像做足了安全措施,就萬無一失。心想還有甚麼理由叫熱戀中的青少年不進行婚前性行為呢? 近日應本校公民教育及德育組的邀請主講中四級性教育講座,並預先製作問卷了解學生們對性愛的看法,不少學生表示婚前性行為只屬一件「很普通的事」,不過同時亦有相當大 比例的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是「應盡量避免發生的事」。換言之,現今青少年人眼中現今的世界,婚前性行為並不代表甚麼,或許在他們社交圈子中也很普遍;可是,當談到自身 的決定時,他們還是覺得應盡可能避免發生。以上反映出青少年(至少是上述的中四級同學)面對著極大的價值矛盾—「做」抑或「不做」? 作為一間基督教中學,我們應當將聖經的價值觀教導學生。不過,基督教倫理的重點並非只是強調把道德倫理約化為一般的律例,只關注個人行為的對與錯,因為道德生活是涉及 個人與這位至善和絕對的神在關係上的互動。正如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對道德的理解,認為人的道德是超乎依循可普遍化的規則,更包括人的經歷、寓言、信念、意象、概 念和內心的獨白。(註二)事實上,教會群體正與世俗主義競賽著,看誰能夠將本身價值觀首先打動青少年。然而教會群體的優勢,就是她的本質並非只屬一般的社團和機構,教會 群體的本質乃延續著耶穌基督倒空及捨己典範的『愛的群體』。透過教會群體本身愛和醫治的本質,在關係上的互動,青少年可具體地體會耶穌基督的愛和臨在,釋放了他們「害 怕永遠不會有人愛」及「害怕永遠不能去愛一個人」的恐懼。 因此筆者相信,如果青少年能夠更深地體會父母的愛,他們不會隨便發生婚前性行為;如果青少年能夠更深地體會師長的愛,他們不會隨便發生婚前性行為;如果青少年能夠更深 地體會教會群體的愛,他們不會隨便發生婚前性行為。因為他們在世上能夠更深地體會耶穌基督的臨在和主對他們「神聖的愛」。 註釋: 1. 麥道衛著,王培潔譯,《為甚麼真愛需要等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107。 2. 鄭順佳:《天理人情:基督教倫理解碼》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年,頁294。 (本文原載於伯特利中學《基督徒教職員簡訊》2006年3月號,已獲許使用。)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