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2011年北京橡树文字工作室系列讲座之二"浅析约翰‧福克斯《殉道史》在宗教改革历史中的意义"如期开始。当天虽下了雪,但仍有百多位弟兄姊妹坚持前来参加。对基督教会史、中国民间宗教史颇有研究的历史学博士、守望教会宋军牧师前来就《殉道史》一书分享。
宋军牧师分别从四个方面解析了殉道的历史渊源以及《殉道史》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从新约正典及典外文献看『殉道』"、"早期教会尊崇殉道士传统的形成及其影响"、"英国宗教改革者的血证之路"及"中国教会的殉道情结"。
宋军牧师首先由圣经神学入题,他考察了新约正典中关于"殉道"的许多记述。殉道的早期含义为"见证人",随著教会的发展,教会本身同社会公共事务之间的张力越来越突出,殉道的内含由耶稣本人延展到主的门徒。基于同主的生命更好的联络,同时也为了冠冕及白衣的赏赐,早期门徒不惜生命的代价。但在教会历史发展中,殉道逐渐演化成了"得救的一种确据"。宋军牧师也指出此种殉道观造成的问题,比如圣徒崇拜、沙漠隐修式的白色殉道。
在阐释过殉道的历史背景后,宋牧师才深入《殉道史》本书展开论述。他说《殉道史》这本书用了"时空大挪移"的手法。书一开头讲了1- 4世纪初代教会300年的殉道故事,然后略过上千年的历史,直接进入14-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讲述那个时期的殉道故事。他说福克斯的这种写法,不太符合一般历史学家的做法。但是福克斯这么编排历史资料是为了将过往的历史与现实对接,将当下的人与古时处于相同处境下的人认同,从而激励当时宗教改革时期的信徒,推动宗教改革的历史进程,效法先贤,为主殉道。
最后宋牧师又将殉道这一观念处境化,谈到了殉道在中国民间信仰以及中国早期家庭教会中不同的展现。宋牧师还找来了文革时期河南的一首诗歌《为主殉道歌》来说明,中国信徒也有这种时空大挪移的做法。他说,在这首歌中,第一至五段的歌词讲述的是初代教会的殉道故事,而在第六段中,词作者激励文革时期的信徒为救灵魂,而追随主和使徒的脚踪,来走牺牲的道路,为主殉道。
讲座共90余分钟,宋军牧师运用历史的视角,精彩分享了殉道的历史意义以及现实意义。盼望透过这场讲座,让更多人明白信仰的深意。
附 《为主殉道歌》
一、从五旬节初期的教会出现,跟随主的人都愿舍己性命, 千万人为兴旺福音而牺牲,从此就得了生命的冠冕。
二、真正爱救主到底的众使徒,愿意跟随主走受苦的道路。 约翰被充军在拔摩孤岛上,司提反被众人用石头砸死。
三、马太在波斯被人乱刀剁死,马可被马拉著两腿而拖死, 医生路加则被残酷的吊死,彼得、腓力、西门被钉十字架。
四、巴多罗买被异教徒们剥皮,多马在印度被五马分了尸, 使徒雅各被希律王斩了头,小雅各则被利锯身首分离。
五、主的兄弟雅各被石头打死,犹大捆于石柱被乱箭射死, 马提亚在耶京石打又斩首,保罗被尼禄王杀头而殉职。
六、我今愿背著十字架往前走,跟随主和使徒走牺牲道路, 为抢救千千万宝贵的灵魂,我愿撇下一切为主而殉道。
副歌:为主殉道,为主殉道,我也愿意为主光荣而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