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橡樹講座研究《殉道史》在宗教改革中的意義

2月26日,2011年北京橡樹文字工作室系列講座之二「淺析約翰‧福克斯《殉道史》在宗教改革歷史中的意義」如期開始。當天雖下了雪,但仍有百多位弟兄姊妹堅持前來參加。對基督教會史、中國民間宗教史頗有研究的歷史學博士、守望教會宋軍牧師前來就《殉道史》一書分享。

宋軍牧師分別從四個方面解析了殉道的歷史淵源以及《殉道史》對後世的重大影響。分別是「從新約正典及典外文獻看『殉道』」、「早期教會尊崇殉道士傳統的形成及其影響」、「英國宗教改革者的血證之路」及「中國教會的殉道情結」。

宋軍牧師首先由聖經神學入題,他考察了新約正典中關於「殉道」的許多記述。殉道的早期含義為「見證人」,隨著教會的發展,教會本身同社會公共事務之間的張力越來越突出,殉道的內含由耶穌本人延展到主的門徒。基於同主的生命更好的聯絡,同時也為了冠冕及白衣的賞賜,早期門徒不惜生命的代價。但在教會歷史發展中,殉道逐漸演化成了「得救的一種確據」。宋軍牧師也指出此種殉道觀造成的問題,比如聖徒崇拜、沙漠隱修式的白色殉道。

在闡釋過殉道的歷史背景後,宋牧師才深入《殉道史》本書展開論述。他說《殉道史》這本書用了「時空大挪移」的手法。書一開頭講了1- 4世紀初代教會300年的殉道故事,然後略過上千年的歷史,直接進入14-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講述那個時期的殉道故事。他說福克斯的這種寫法,不太符合一般歷史學家的做法。但是福克斯這麼編排歷史資料是為了將過往的歷史與現實對接,將當下的人與古時處於相同處境下的人認同,從而激勵當時宗教改革時期的信徒,推動宗教改革的歷史進程,效法先賢,為主殉道。

最後宋牧師又將殉道這一觀念處境化,談到了殉道在中國民間信仰以及中國早期家庭教會中不同的展現。宋牧師還找來了文革時期河南的一首詩歌《為主殉道歌》來說明,中國信徒也有這種時空大挪移的做法。他說,在這首歌中,第一至五段的歌詞講述的是初代教會的殉道故事,而在第六段中,詞作者激勵文革時期的信徒為救靈魂,而追隨主和使徒的腳蹤,來走犧牲的道路,為主殉道。

講座共90餘分鐘,宋軍牧師運用歷史的視角,精彩分享了殉道的歷史意義以及現實意義。盼望透過這場講座,讓更多人明白信仰的深意。

附 《為主殉道歌》

一、從五旬節初期的教會出現,跟隨主的人都願捨己性命, 千萬人為興旺福音而犧牲,從此就得了生命的冠冕。

二、真正愛救主到底的眾使徒,願意跟隨主走受苦的道路。 約翰被充軍在拔摩孤島上,司提反被眾人用石頭砸死。

三、馬太在波斯被人亂刀剁死,馬可被馬拉著兩腿而拖死, 醫生路加則被殘酷的吊死,彼得、腓力、西門被釘十字架。

四、巴多羅買被異教徒們剝皮,多馬在印度被五馬分了屍, 使徒雅各被希律王斬了頭,小雅各則被利鋸身首分離。

五、主的兄弟雅各被石頭打死,猶大捆於石柱被亂箭射死, 馬提亞在耶京石打又斬首,保羅被尼祿王殺頭而殉職。

六、我今願背著十字架往前走,跟隨主和使徒走犧牲道路, 為搶救千千萬寶貴的靈魂,我願撇下一切為主而殉道。

副歌:為主殉道,為主殉道,我也願意為主光榮而殉道。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