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际僵局 葛琳卡谈冲突处理"五种模式"

打破人际僵局 葛琳卡谈冲突处理「五种模式」
葛琳卡博士。(图:基督日报/ 郑嘉杰)
继早前关于理解冲突、面对临界点和突破僵局的三讲讲座,拉法基金会义务总干事葛琳卡博士于11月23日主讲年会压轴讲座──"冲突后的实践—如何从冲突到包容、分歧到共识、仇恨到爱",以临床心理学经验讲解化解争端的步骤。讲座吸引约600人出席。

葛琳卡博士说,每次冲突带来的心灵创伤会成为情绪记忆。当类似处境重复出现时,积压已久的冤屈有朝一天会如河缺堤,一发不收。

化解冲突的窍门在于饶恕。她引用马太福音6章15节"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解释耶稣定下这样的高准则,正是不让人怀恨而影响人际关系和灵性生命。

要化解冲突必须先了解五种处理冲突的模式:包括回避型、让步型、赢家型、妥协型、合作型。

"回避型"将"冲突"等同"绝望",以致逃避争拗,甚至自我封闭。"让步型"觉得冲突是一场灾难,为免关系受损,会尽力恭维对方或强调彼此的共同观点,以冲淡分歧。"赢家型"将冲突视为对错之争,问题在于谁是谁非。这类人坚持己见,甚至强迫对方承认错误去解决纷争。

"妥协型"认为冲突源自彼此差异,只要互相让步,就不会各执一词。"合作型"视冲突为自然而中性。这类人愿意采纳不同观点,欣赏对方的独特性,求同存异。

接著,葛博士讲解面对面表达感受的技巧。面谈时,一方当讲者,听一方当听者。讲者表达感受后,就让听者总结讲者所说的话,然后交换角色。"讲者发言时,切忌喋喋不休或直斥其非,例如『你做错』﹔并且多用『我』作开始,例如『我觉得你这样做令我难受』。听者则要专心聆听,勿打断讲者说话。"

葛博士解释,冲突源于情绪记忆受牵动,并非理性认知,所以讲者不宜矫正对方的错处,而要反映对方的言行怎样触痛自己的要害。

葛博士再三强调,讲者要表达核心感受,即适应原始性情绪 (Primary Emotion)。一些人表面上感到哀伤,却隐藏怒气,或敢怒不敢言﹔又有些人容易动怒,心底里其实充满哀愁,但为免破坏强者形象而逞强。前者称为"弱的我",后者称作"坏的我"。

「弱的我」往往过份迁就对方,甚至回避,有朝一天临界点爆破,多年建立的关系就会破裂。她举例有些女士突然向丈夫提出分居,丈夫才惊觉原来妻子多年来默默哑忍。所以这类人要明确设立界线,以免别人不自觉地伤害自己。而「坏的我」倾向指责对方,令人退避三分,所以要学习收起防护罩,表达内心需要。」

葛博士叮嘱若双方未有足够讨论,就不要急于解决问题。想与属于回避型的"弱的我"复和,应给予他们时间纾缓不安情绪。倘若强迫他们面谈,只会令他们愈逃愈远。如要与属于赢家型的"坏的我"谈论,则要注意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且雄辩滔滔,故此要耐心听他们说话。亦由于他们是非黑白分明,所以要以理说服他们﹔发言时要一矢中的,若然为怕对方难受而转弯抹角,只会弄巧成拙。

最后,葛博士讲解如何在解决冲突后实践主耶稣"饶恕别人"的教导。"不一定要与对方复和才能作出饶恕,而是接纳自己是个罪人,并且得享基督宽恕接纳,从而体谅伤害自己的罪人,将冲突化作彼此成长和同蒙医治的机会。"

拉法基金会将与美国罗省角声使团于12月6日在基督教宣道会希伯仑堂举行"爱‧溶化冲突"音乐布道会。详情请浏览拉法基金会网页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