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卢牧师来到美国,就读于富勒神学院,主修跨文化宣教研究,并攻读神学博士学位。放下十多年的牧会经验重新做回神学生,他不太适应这种转变,并且颇为怀念在教会中张罗的日子。
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寻找牧会的职位。两年后,他搬离学校宿舍,搬进了位于亚凯迪亚的一间信义会教会。在学业之外,他的牧会生活又继续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牧会体验
初来乍到,美国的教会环境和他在中国所熟悉的一切相差极大。
在万人教会时,卢牧师习惯了教会的高效运作与弟兄姊妹的热心参与。牧者的办公室总是敞开著,信徒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寻求辅导或交流谈话。然而,在美国的社区教会,即便他主动敞开办公室的门,一整天也鲜少有人来访,甚至电话也寥寥无几。他尝试邀请人参加聚会,但回应冷淡。
但小教会也有小教会的温馨。卢牧师爱做饭,住校舍住公寓,都挡不住他用美食款待朋友的热情。这位平易近人的牧师烧得一手地道的江浙菜,常常为能买到打折的食材而庆幸,曾言“饭菜做得好,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时不时给全教会的弟兄姐妹做顿好吃的:东坡肉啊,卤鸡爪啊。这在万人教堂里可是无法想像的。如今每逢教会聚餐需要,餐桌上总有他的贡献。
疫情中的孤独牧养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卢牧师独自一人维持教会的线上聚会:弹琴、带敬拜、讲道、录影,样样包办。有时候他一人来到空荡荡的教会,为线上聚会录制视频。观众稀少,互动冷清。他的坚持似乎没有换来任何回应。
更令人沮丧的是,当他尝试在租住的公寓里录制敬拜视频时,因为隔音效果差,在家中敬拜弹唱屡遭邻居投诉。内心的落差与孤独感几乎将他淹没。
转折点的属灵经历
那是一段特别孤单的日子,卢牧师回忆时说,尽管坚持做网络讲道、录制视频、上传信息,但回应寥寥无几,心中充满挫败。直到某一天,他在教堂里独自录影时,情绪低落到了谷底,便跪下祷告。就在那一刻,他经历了圣灵的充满。"神让我清楚看见,这间教会的每个座位将来都会坐满人。"他眼泪喷涌而出。
那次经历之后,卢牧师重新得力。他意识到,服事的动力不是来自果效,而是来自对神呼召的回应。
不只是文化差异,而是属灵气氛不同
在服事过程中,卢牧师不断体会到中美教会在属灵气氛上的不同。
中国教会注重信徒的属灵生命的塑造。"在中国教会,我们常强调舍己、背十字架、对付老我、灵性成长;"他观察到,在美国,讲台信息更多聚焦于神的慈爱、信实与盼望——这些固然都是重要的真理,但往往忽略了神的圣洁、公义,以及对罪的审判。
这种差异在实际牧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卢牧师举例说,在中国教会,曾经只有持守圣洁生活、未发生过婚前性行为的信徒才能在教堂举行婚礼。但这种与主流文化相悖的要求在美国根本行不通。诸如此类。教会的根基在不知不觉中被稀释了,难以抵挡世俗化的潮流。
面对美国教会世俗化的趋势,卢牧师依然坚持圣经中关于圣洁生活的教导。在实际牧会中,他会明确告知婚前同居的信徒这是不符合圣经教导的行为,也会暂时不让他们领受圣餐。
卢牧师看重信徒追求灵性成长。他觉得,在中国,信徒文化水平也许不高,但敬虔、热心祷告、渴慕真道、愿意奉献的信徒大量存在;"中国的早晨五点钟"是大陆信徒属灵生活的一部分,他的父母是这样做的,他自己几十年也这样坚持。而在美国,这样的属灵操练显得很特别。
新处境下的羊群:移民信徒的属灵挑战
卢牧师特别关注到华人移民信徒的属灵状态。他观察到一些中国大陆时爱主、敬虔祷告、积极参与事奉的核心同工,来到美国后,信仰反而冷淡下来。分析原因,原来是屈从于移民压力带来的现实挑战:身份问题、就业问题、语言障碍等生存焦虑。
卢牧师分享了一个令人深思的例子:有位来自东北的肢体,在老家时是教会核心同工,移民来美后被介绍到卢牧师所在教会参与侍奉,结果两天后就消失了。
分析原因,他认为在中国,许多教会同工、义工(志愿者)有稳定的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稳定的收入和服事空间;而到了美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高昂的生活成本让人喘不过气,属灵热情在现实压力下渐渐被消磨。
卢牧师坦言,自己也面临同样的移民压力,但牧者的身份也让他思考,面对不同处境中需要牧养的"羊群",牧者能为信徒带来怎样的帮助?他意识到,正如圣经所言,"你们是离弃偶像归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帖前1:9)"这位神不是宗教理论,而是我们天天可以亲近、可以祷告、可以经历的神。"他更深刻地意识到,牧者最本质的工作是带领人和神建立真实的关系。
曾经他因教会人少而把福音门槛"放得很低",同一年,他给十个人受洗,但这些人之后几乎都不再来教会。在那之后,他痛定思痛,决心以后要把"丑话说在前头"。如今,要受洗必须参加慕道班、完成指定作业、写读书报告,清楚表达自己对耶稣的信仰和悔改经历。
"我不收钱,不走形式,只有真正重生得救的,才可以受洗。"他说。"门训必须有纪律、有要求。牧者不是保姆,更像属灵父母,要把属灵孩子养大、训练成为门徒。"
从全方位服侍出发 开展北美植堂之路
回忆在中国教会的服侍,讲道始终是卢牧师事工的核心。他曾经常受邀在各类聚会中证道,也曾为百余间教会带去信息分享。然而当他来到北美华人群体中服侍时,发现信徒对牧者的期待更为多元——不仅需要扎实的真理教导,更希望得到实际的生活关怀。
面对这一文化差异,卢牧师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牧养模式。他巧妙地将自己的烹饪爱好融入服侍,为会众精心烹制地道的杭州美食。从东坡肉到的卤牛腱,从桂花糕到芝麻糖,这些充满家乡记忆的味道成为连接会众的情感纽带。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开拓网络宣教阵地,在YouTube等平台分享福音信息。
"一个合格的当代牧者应当具备『海陆空』全方位的服侍能力。"卢牧师如此形容自己的牧养理念:扎根本地教会(陆)、拓展海外宣教(海)、发展网络事工(空)。他正在不断缩短与这一理想之间的距离。
这种生活化、多元化的牧养方式已初见成效。卢牧师所在的教会过去一年迎来显著增长,圣诞聚会吸引了107位成人和45个孩子参加,规模达到年初的三倍。这与初来时的景像形成鲜明对比——那时主日崇拜的参与者,算上同工也不过10人。
基于对北美植堂规律的研究,卢牧师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他深知"五年打基础,七年见成效"的普遍规律,因此计划在2025年重点培养小组长团队,系统提升他们在灵命、真理、服侍等方面的素质。展望2027年,他期待教会能够成熟到可以开拓新堂点的程度。
尽管目前教会规模仍然很小,但卢牧师相信神给他的异像:"这间教会的每个座位都会坐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