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堂研经会‧"基督与教会——犹太人的王"

鲍维均牧师发出挑战:"你没有除掉耶稣﹖"

第二日早堂研经会‧「基督与教会——犹太人的王」
曾立华牧师带领早堂的研经会,以诗歌《快来拥戴为王》预备心灵,并带领会众祷告。(图:基督新报/Chris Chan)
第二日早堂研经会‧「基督与教会——犹太人的王」
讯息与第一天的马太福音1章连贯。鲍牧师让大家反思自己:"我们要除掉心中偶像,还是除掉耶稣﹖"。(图:基督新报/Chris Chan)
第二日早堂研经会‧「基督与教会——犹太人的王」
会众祷告。(图:基督新报/Chris Chan)
第77届港九培灵研经会进入第二天,曾立华牧师带领早堂的研经会,以诗歌《快来拥戴为王》预备心灵,并带领会众祷告。

曾牧师介绍鲍牧师时,说他"年轻,也谦卑"。鲍牧师是在历届港九培灵研经会中献身传道,其父鲍会园牧师也是过去讲员之一,相当宝贵。

耶稣的生日不是马太福音二章的焦点

今早研经会以"犹太人的王"为题,讯息与第一天的马太福音1章连贯,以第2章去耶稣的出生与督徒的关系。鲍牧师强调马太福音第1、2章是教我们怎样看整本马太福音。

一般人读马太福音第2章时会联想起圣诞和庆祝耶稣基督的降生,但鲍牧师举出多项例证,力证第2章的焦点不是耶稣的出生,因为整个第二章的重点都在谈死亡的问题,并不是一般记叙生日的手法。

三个对比:看此章对信徒的挑战

鲍牧师提出马太福音2章里的三个对比,找出圣经对信仰挑战的地方。

第一个对比:两个王的对比

犹太人期待大卫王一样的王

家谱一般只述名,不提及人的职业,但马太福音1章6节里却提到耶西生大卫王,强调他是王的身份,特别的是同样的家谱却没有提及下面的王是"王",大卫则在不同地方出现了四次。

大卫是犹太人期待的王,在家谱里亦可看到。犹太人传统,每个字母有数值。如A是1,B是2,希伯来文,大卫这数字是14,数个字母加起来就是14。圣经提及由亚伯拉罕到大卫有14代,大卫到巴比伦有14代,由巴比伦到基督又有14代。"为什么是14呢﹖"鲍牧师解释,这表示了犹太人一直期待大卫的王再一次出现,期待神国度的出现就像远古时大卫王一样。

谁是王﹖

鲍牧师提到一件关于当时代希律王的故事。希律大帝的父亲本不是犹太人,是被迫受割礼而成犹太人的,但在犹太人眼中他们只能算是"半个犹太人",而希律也顶多是半个外邦人的王,即使他建了很大的圣殿以讨好犹太人,百姓也不归功于他,因为百姓期待的是完全的犹太人,大卫王之后所出的王。

但在2章1节出现了令人震撼的说话,有东方的博士来到,在希律王面前问:谁是生下来就作犹太人的王的那位﹖这句话就是在挑战希律的权威,亦意味著希律生下来不是犹太人的王。

两个王一起出来怎办﹖有希律王时,有生下来作犹太人的王。一个是真一个是假,但到底孰真孰假﹖

两个王的对比

从第2章看,希律王与耶稣形成很大的对比。

第2章坚持希律是王,无论是名字还是他的作为都有王的威风。他叫长老文士来时,全部人涌来;要杀婴孩,人都听他的。

论权柄、威势、称号,第2章耶稣出现简直令人"沮丧"。第2章没有再用"王"的称号形容耶稣,反而在第8、9、11、13、14、20和21节不停提及耶稣是软弱、被动的"小孩子",把耶稣的身份隐藏起来。 但谁是真正的王﹖到2章结论里,希律不单没杀成耶稣,反而在15、10和20节宣布:"希律死了"、"害小孩的人已死了"。在人间拿著人权的王,那么多人尊称为王的王,但仔细看他不是王。本来耶稣在被杀的位置,但死的是希律。

第2章里耶稣在地上的王权反用小孩子的名称讲出来。基督论一般称耶稣为先知、弥赛亚,但忽略了耶稣基督是小孩。这里要表明,耶稣的权柄不是来自他自己抓住王权,甚至不是用任何手段而来,而是神的工作通过这个软弱的小孩子身上彰显出来的神的恩典。

第2章作者一直介绍希律的能力,但耶稣才是真正的王。这是第一个对比。

第二个对比:荣耀的对比

第二个对比与第一个很有关系,是荣耀的对比。

耶稣的荣耀不在神迹上彰显

鲍牧师指出很多异端不忿圣经把耶稣的童年写得很可怜,因此他们编造出很多耶稣童年的故事,描写小耶稣怎样行奇妙的神迹。但鲍牧师希望会众一起思想:马太没有写荣耀的基督,当犹太人充满兴奋和期待时,耶稣基督的荣耀到底在哪里彰显呢﹖

耶稣的荣耀王权彰显在十字架上

马太福音2章写了希律两次召聚祭司长、文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目的都是要犹太人领袖聚在一起杀耶稣,这应验了《诗篇》2章2节经文:世上君王一同起来攻击王并他的受膏者。26章完全应验这经文。鲍牧师提到,"犹太人的王"这称号另一次出现时已是在十字架的牌子上,他说:"耶稣的荣耀王权彰显在十字架上!"

鲍牧师还提到圣经没有一处提到耶稣在12月15号诞生,初期教会也没有求庆祝圣诞。圣诞的日期是在4世纪时基督徒做王时,他们定了一个日子做圣诞。特别的是12月25日正正是外邦传统里阳神的记念日。

鲍牧师说,表面看这是抄袭了外邦文化,但实质通过这个日子想告诉人的是:真正给人亮光的是耶稣基督,不单不是一种抄袭,实是对文化的挑战。"圣诞庆祝的是反文化的上帝来到世上,要挑战我们思想,以致我们的生命得到挑战。"但可惜的是现在圣诞节反成了巩固文化的日子,人们用送礼来巩固自己的势力,鲍牧师更幽默地称之为"一年一次公开贿赂行动"。

神的荣耀不在人间的文化上、人间的权能上、人间的物质上,而是在十架上。2章告诉人们的是:这王是会上十字架的王,别以为靠拢了一生会就会"好吃好住、升官发财",跟从了他意味著要跟他上十架,但上十字架后才会看到王的荣耀。

第三个对比:两种接受的对比

鲍牧师说,第2章里有两种会接受耶稣的可能性,一是博士、二是希律。"博士"不是指很聪明智慧的人,在原文是占术学家,而当时大家一致认同占星学家是无知的。但马太福音11章25节告诉我们神恩待婴孩一样的人,将天国奥秘告诉他们。这里看到第三个对比:文士和法利赛人熟知旧约律法,但不认识耶稣;无知的博士反能认识祂。

鲍牧师说"马太福音18章是2章最好的解经书"。第2章不停出现以"小孩子"来形容耶稣的经文,而"小孩子"在18章又再不停出现,解释要像"小孩子"一样,把一切:荣耀、拥有、坚持、光荣要放下,唯有这样的人才可进天国。"接待小孩子就是接待我"的话,正正为博士接待了小孩,接待主的事情作出了解释。

我们有没有除掉耶稣﹖

鲍牧师向大家发出挑战:"我们有没有像小孩子般接待小孩子的耶稣﹖"他强调我们要拆毁自己,一无所有时才能面对面见到上帝。他又要会众思想自己有没有"杀耶稣"——觉得耶稣的存在影响我的生活、生命、事业、赚钱方式甚至道德生活,因而要"除掉"耶稣﹖鲍牧师说:"很多信徒放不下所心爱的东西,而将耶稣除掉了。"确实是很令人悲哀的事实,值得大家自省。

一个青年人把生命放下给主的故事

"我太太做团契时,带了一个中学生信主。那时是4、5月,有一次太太有感动要打给一个年轻姊妹Amenda,却发现她刚刚在前一天离开了世界。Amenda给了她一封信说:我一路过自己的生活,但这时我要把生命交给上帝;我从前跟一个还未信主的人谈恋爱,现在我要将这个放下,发现我的喜乐是以前从未试过的,我放下时发现:耶稣的喜乐够我用。"鲍牧师说,这封信后来在不少场合中诵读过,更令不少人感动信主。一个人放下心里的"王",迎接耶稣成为生命的王,喜乐是更大的。

鲍牧师:你可靠自己能力拆毁自己,否则神会帮你

鲍牧师更说出自己的人生经历:"我1981年奉献,有10年时间有很深刻经历:我几次求神使用我,但当我每次求时,都有不愉快事情发生。我面对许多困难,我说:神呀,我依靠你,我是一无所有的。慢慢我知道了一件事——原来神要用我的话要先拆毁。"鲍牧师对自己经历的结论是:"我每次骄傲时神都用困难把我拆毁,使我可以成为神重要的器皿……拆毁了才可变成小孩子,进入君王荣耀。"

鲍牧师后来的祷告改变了,不再让神逼自己拆毁,而是教他自己将生命拆毁,让他自己放下。他说:"我发现神做事有两个方法:你可靠自己能力拆毁自己,否则神会帮你。"

我们的罪使我们与神阻隔,但神会帮助我们。但神也会怜悯我们,让我们自己拆毁自己的偶像,以致我们可以像小孩一样见到神。

总结与反思:我们要除掉心中偶像,还是除掉耶稣﹖

最后鲍牧师总结,让大家反思自己:"我们要除掉心中偶像,还是除掉耶稣﹖"呼召曾经想过被神使用的人站起来,立志除去应该放下的东西,重新变回小孩的样式。

鲍牧师的结束祷告大致如下:"天父我们献上感谢,如今站在你面前的弟兄姊妹是要与撒旦挑战。求你帮助我们不被罪捆绑,在困苦中求神怜悯我们,拆毁我们,以致我们生命不会除掉耶稣的生命,以致生命在圣灵里俯伏,以致神的同在成为好消息。感谢主,因为你的信实,你的权能可以除掉我们心中的罪,耶稣基督的十字可除去我们一切捆绑,释放我门,使我们的生命为你所有。奉主耶稣的名求。"

第二日研经会在早上10时50分结束。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