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边城 (使16:1-10)

2012年8月12日 经文:使徒行传16:1-10 聆听讲道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失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利尼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椝条,交给门徒遵守。于是众教会信心愈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在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著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聼……” 一、引言:人生的驿旅 人生如客旅。Life is a journey! 我们的一生就好像几十年的旅程。有些人的旅途很长,要走八、九十年,甚至过百年;也有些人的人生旅程较短,只有三数十年,甚至更短。然而,人生的旅途也并不是长的就好,短的就差;基督和佛祖,在人间世不过短短三十多年,但所成就的是千古的功业;而有些人的人生旅途漫长而颠簸,举步维艰,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艰难;走得辛苦,并不值得羡慕。人生的旅途,除了有长短之分,也有动静之别。有些人一生中到处移动,流徙四方,不愿长居一处;这些人喜欢流浪,喜欢旅行,到不同的地方,穿州过境,迎接新事物,接受新环境的挑战,人在旅途,才觉得人生可贵。但也有人不太喜欢人在旅途的生活,所以不愿到处走动,而只愿长期停留于一个地方,生于斯土,长于斯土,并归于斯土。他的一生,不愿意事常移动,而乐意长期停留于一个地方:最好是出生之地也是成长之地,甚至也是终老之地,越少移动越好,因为移动带来转变,也带来适应;他的comfort zone,就是他最熟悉的环境。 在初期教会的信徒中,有些人是长期定居一城的,离尤其是住在耶路撒冷的许多信徒,他们长期定居圣城,虽然常常接待每年来自不同地方到耶路撒冷来朝圣的人,但他们自己却不太愿意到处走动;但也有喜欢到处去的人,例如保罗。有些人常在驿途,可能是从商,从军,或是出于喜爱流浪的个性,但保罗却是为了传扬福音的缘故。 起初他的脚迹只在中亚西亚的犹太人世界,往返于耶路撒冷、安提阿、以哥念、加拉太和以弗所之间,很少踏足马其顿和希腊等外邦人的世界。 在今天所读经文当中,我们看到一个突破:跨越边界(border crossing)的突破。就是保罗决定踏出他所熟悉的地域,来到一个从未经验过的新的地方,那就是马其顿。马其顿的呼声,或马其顿的异像,这是我们常常聼到的宣教的信息。今天我不准备以此为主题,今天我要讲的只能是保罗往马其顿宣教的“前传”,主要重点集中在保罗往马其顿之前在每西亚边界停留的那段短暂的日子。 二、来到了边城 (We’ve come to a border town) 在使徒行传十五六章的开端,我们看到保罗、西拉和提摩太在以弗所、加拉太等地方游行布道之后,来到了每西亚。圣经告诉我们,那里是边界。过了这个地方,就是另外一个罗马帝国的管辖区。大致来说,在罗马大帝国版图覆盖之下,各个地区,除了管辖的人有所不同,连地方上的居民、种族、文化和生活习惯也有所不同。换言之,马其顿代表著的是一个外邦人合异文化的世界。保罗和提摩太,来到每西亚的边界上,他们在边境的一个城市城市稍作停留。让我们来思想一下:他们到了边城。他们在这里做些甚么?有甚么样的经历?这是今天第一个我想和大家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想大家注意的是保罗的自觉性(self-awareness)。保罗清楚知道自己到了边城。他明白自己的处境,也知道自己需要面对一个重要的抉择,那就是:往前走,跨过边境,抑或掉转头,找回头的路。边城,就是一个需要抉择的时候:是跨越边界,或退后不前?到了边城,就需要抉择。人生的旅途上,有规范,也有边界。我们到了边城,那时,我们需要作出选择和决定。Its time for decision,或者说It’s the deciding moment。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走人生的路,一路漂泊,也不知道人在那里,身在何处,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换言之,我们到了边城,却不知道到了边界,不知道应该要做的抉择。所以我想借这个故事先问问大家:在你的人生旅途上,你知否当前身在何处?在你的人生旅途上,你是否来到了边城?你有没有需要做前进或后退的决定? 我来到了边城!I’ve come to the border town.这是一个对自身处境有所认识,有所了解之后的的觉悟。It’s a sense of awareness, self-awareness.是一种自觉性。 如果你对自身处境一无所知,一无所感,那些发生在保罗身上的事情,当然也不会发生在你的身上。 保罗、西拉和提摩太来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都清楚身在边城。圣经告诉我们,他们有这样的经历:首先,16章7节说:“他们想往庇推尼去,但神的灵却不许。”然后,第8,9节说:“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著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以下我想和大家仔细思想一下保罗在边城的那段日子的经验,特别是在特罗亚城里的那一夜。 我们从圣经看到,保罗来到边城时,第一个反应是不要越境,而要转往他处。他们想要去的地方是庇推尼。我查了一下地图,发现庇推尼是在每西亚以北的地方,同属于小亚细亚,但马其顿和腓立比,则在海的西边,现在是属于欧洲的范围。换言之,保罗来到欧亚的边境。他初时不要渡海到欧洲,而愿北行到庇推尼,即黑海的南岸。就在这时,来自上帝的干扰,让他改变了主意。圣经没有把细节说得清楚,只说“(他们)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7节) 你想这样做,但耶稣却不许。这是保罗在边城的第一种经验—-禁制的、拂逆的、负面的经验。 来到人生边城,你不能顺著自己的意思走,你会听到上帝的灵向你说不。Do you hear God saying “No”to you? 上帝的干扰(God’s intervention)不是很舒服的经验。其实,不要说耶稣说不,任何人向我们说不,也都是难受的经验。 踯躅边城,第一种经验,是听到上帝说不! 踯躅边城,第二种经验,是看到异象。对保罗来说,是马其顿的异象。 圣经说:保罗他们越过每西亚,到了特罗亚。特罗亚更是频海的边城了,再往前行,就要越境,到达罗马人在马其顿建立的管治区了。第9节这样说:“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著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向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聼。” 一个边城的长夜,那被上帝说不之后的难过仍然郁结在胸,保罗是肯定难以安寝入眠的了。就在充满郁闷、彷徨和不安的时候,踯躅边城,保罗看到了异象:跨越边界,到马其顿去! 听到神说不,他们就不去;看到神使者说去,他们就“随即往马其顿去”。保罗在每西亚及特罗亚的属灵经验,很值得我们细心体会和学习。当我们细心聆听之时,我们会听到耶稣的声音,引导我们走前路;当我们睁开眼睛之时,我们会看到异象,帮助我们鼓起勇气,跨过边界,接受新事物和新挑战。 三、跨过了边界(after border crossing, what’s next?) 一直以来,解经的学者和讲道的牧师讲道“马其顿的异象”或“马其顿的呼声”这段经文时,所注目和强调的是向外邦人传道的这一点。今天我想从另外的一些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它们共同的背景是“跨越边界”。一般而言,保罗王马其顿去,象征著跨越国界和跨越文化的樊篱,把福音带出犹太人之外的世界。但在我看来。可能还有更深一层和更广阔的意义。 让我们来看看保罗一众离开特罗亚,进入马其顿境之后的几件事: 第一, 他们在腓立比遇见一个卖紫色布的妇人。(跨越性别的樊篱) 由十六章十一节起,就记载著保罗坐船离开特罗亚,进入马其顿境,第一个站是撒摩特喇,但没有停留,就经过尼亚波利,来到腓立比。12节说:腓立比是马其顿的头一个大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他们在这里住了好几天。就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几件事,也是我要拿来和大家讨论的事。首先是卖紫色布的妇人。十四节那里说: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聼保罗所讲的话。她和她一家因而都领了洗。 这是保罗在马其顿的第一颗果子。妇人吕底亚,商人吕底亚。保罗跨越边界,在马其顿接触到的异邦人,是一个做生意的女人。这一定是在保罗意料之外的。怎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异象中保罗所看见的马其顿人,他站著求他说:请你来马其顿帮助我们。看著段经文的前文后理,我们推断他很可能是个男人。见到吕底亚,是一个没有料到的事。同时,这也反映出保罗到马其顿,不单使福音跨过了政治上的樊篱,也跨过了性别的樊篱。 第二, 他们在同一个地方遇到一个被鬼附身的妇女。(跨越阶级的樊篱) 十六节说:他们往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面而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大得财利。保罗把鬼从她身上赶出来,令到她的主人十分气愤,教唆人把保罗和友人都抓到监牢里。这也是一个女人,一个无名无姓的女人,一个卑下的女人。保罗把鬼赶出来,让她重拾新生,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跨过国界的保罗,不单跨过性别的樊篱,也跨过阶级的樊篱。 第三, 他们被関在监牢里,遇见禁卒,并带领他全家得救。(二十至四十节)这里,我们还看到另外一层樊篱:监狱的樊篱,或鉄柱的樊篱。这个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的时间也不多,所以现在暂时就不展开了。 四、结语 最后,让我总结一下今天的讲道如下: 人生就像旅途,我们常常都在旅途上。途中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际遇,也到过不同的地方。今天所要讲的题目叫"踯躅边城",讲的是在边城发生的事。那里会有上帝的提醒和督责,甚至祂会向你说不;那里会有神的使者带来异象,要你跨越边界:文化的边界、国族的边界、政治的边界。但这还不够,当你跨越之后,还要进一步跨越其他的鸿沟:性别的边和阶级的边界,最终,我们可能要面对的是肉身的囚禁:被监牢的鉄枝困住也罢,或者就被自己这个肉身的臭皮囊困住也罢,最终我们要跨过这个监禁的边界,才会得到真正的释放。 踯躅边城。请你反思一下你所走的人生路,是否到了边城?如果你自觉是来到边缘地,来到border town,那么,请你倾耳静听主示,请你睁眼等待异象。 聆听,睁眼,反思。踯躅边城。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主日崇拜预告: 日期 : 02/09/2012 (星期日) 时间 : 10:30 讲员 : 张美珍博士 题目 : 做个有心人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