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德恩医院乃为纪念博德恩而建成。博德恩先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及普林斯顿神学院,申请加入内地会,立志服侍中国西北部的回民,于埃及开罗学习阿拉伯语时罹患脑膜炎而病逝,终年二十五岁。博德恩留下一笔可观的遗产作发展教会及宣教之用,其中二十五万美元捐给内地会,在甘肃兰州兴建医院,服侍回民。
金家父子两代
金品三医生在中国出生,十五岁已立志投身宣教。其父金辅仁,一八七五年加入内地会,先后奉派往甘肃、陕西及河北省,十八年来从没休假,三十七岁时,回英国爱丁堡大学埋首读医五年,为装备自己成为合资格的医生,以期进一步事主爱人。一八九九年,金辅仁在爱丁堡最后一年,写信给金品三,祝贺他十二岁生辰。这封信乃金品三此后多年的珍藏: ……事奉主乃自由与喜乐之至极。作基督精兵者,乃刚毅、有勇力而果敢之辈,得荣美、喜乐与自由。诚哉斯言。
同年,金家回中国,金辅仁接任作芝罘三间学校的医疗主任。惟金品三的母亲健康日差,一九○二年,金家返英,金品三准备进大学。一九○九年,金品三以一级荣誉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任皇家医院"Cotterhill医生病房"驻院医生,是只有少数杰出医生获得委任的荣誉差事。
服侍回民
一九一一年,金品三回中国,往安徽省安庆学习语言;四个月后,成绩斐然,初奉派往河南开封,后请缨往甘肃服侍回民。一九一四年二月,金品三抵达兰州定居。一九一六至一七年,金品三监督博德恩医院的建筑工程。当时,博德恩医院是甘肃省唯一的医院,特别为回民病人诱@大楼,其中设有妇女部,以高耸的围与其他部门分隔。
一九一八年四月九日,博德恩逝世五周年,医院中央大楼由省长正式揭幕启用,所有高层官员均有出席。兴建医院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服侍回民,故市内十三间清真寺都接获邀请,也都派代表出席,还带来贺礼。金品三后来逐一回访这些清真寺,都获热情款待。
在陌生和较封闭的群体当中,医疗工作的确可以制造许多机会,给我们开启许多门,让福音工作得到成果。而医疗和卫生教育,和病房里的医疗工作一样,是我们所"领受"的"恩赐",因此我们必须作好管家,为众人的好处去善加运用,否则就是自私、不顺服主的榜样和诫命了。(金品三写于一九二一年)
"假如他们不能来,那我们就要去。"
金品三努力开拓服侍回民的机会,他决定巡回探访甘肃境内的大小乡镇,去传道和行医。当时甘肃省人口一千二百万,其中二百多万是回民。一九一六年初春的一次长途旅程上,金品三在旅店投宿,贼人潜进来,拿起桌上的匕首刺他,若非金品三早前曾用匕首撬开盒子而把它弄弯了,他一定没命。金品三对此事毫无怨言,结果赢得当地回民的心,福音之门也随即打开。
金品三在甘肃的最大贡献有三。
训练华人医疗传道。金品三希望在甘肃每一个偏远的城镇里,都有一、两个本土医疗传道。他在平分医疗站训练了一批本土医疗传道,常常教导他们,"传道"是一个名词,当冠以"医疗"作形容词。
河州回民分区医院。河州被群山环绕,远眺青藏高原,终年积雪,市南有回民三万。一九二○年秋,金品三初抵河州后,即认定要在当地开展医疗工作。一九二四年秋,河州医院启用,但一九二七年在一次暴乱事件中烧毁。
设立痲疯病院。二十年代,甘肃西部有数千个痲疯病人。一九二三年,痲疯病院只得两个病人,后来病人渐多,内地会与一个服侍痲疯病人的差会合作,于一九二六年建成服务大楼,收容三十八个汉族、回族、藏族、突厥和鞑靼痲疯病人。
撤离途中殉难
在华的宣教士都不会忘记一九二七年因"非基运动"而引发的大撤退,众多宣教士在百般不愿意下,离开他们服侍的群体。
五月初,甘肃境内的宣教士徒步或乘骡车到兰州会合,一行三十八个大人和十二个小孩子,展开漫长的旅程。金品三自然地成了这团人的领袖。他安排制造了八只羊皮筏子,准备沿黄河直下,在一九二七年五月底出发。撤离之旅全程共二十五天,途中屡历险阻。其中一次,筏子正沿黄河穿越黄土高原,阵阵枪声传来,几个宣教士险些中弹,形势告急,河岸上的水贼强要他们泊岸,收取"买路钱"。在不算太恶劣的气氛下,几经交涉,从每只筏子六、七十元议价至三十元,款项即时交到水贼手上。
一行人等得以脱身,但随即遇到另一次重大打击,这次,他们痛失领袖金品三医生。一九二七年六月五日,金医生协助一只搁浅的筏子重新漂流,然后尝试游过急流,返回自己的筏子,却给急流卷去,终年四十六岁。金品三医生深爱回民,携妻与儿女在华服侍十六年。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金品三放下了地上的生命,神的工作却没有断绝。
本文原刊于第57期《万族万民》季刊二OO六年第二期。蒙香港OMF同意后刊登。 冯浩鎏与妻郑珍妮,1989年加入使团,现任使团国际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