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國博立孔子像與山東曲阜建教堂事件 編輯室 2011年3月29日星期二 上午7:15 今年1月13日,一尊高9.5米重13噸的孔子青銅雕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廣場揭幕,由此也引起網民、諸多學者以及海內外各界的關注和熱議。同時,該事件也引起一些人將它與去年12月發生的儒家學者抵制在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建基督教堂引發爭論一事聯繫與比較。 基督徒如何看待國博立孔子像與山東曲阜建教堂惹爭議事件?日前,基督時報網站邀請了「羊文化」首倡者曼德弟兄分享了他本人對這兩件事情的觀點與看法。 曼德在90年代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後在2004年於北京受洗成為基督徒。曾出版過《天職》與《新職業觀》兩書,並為企業經營與管理提出「羊文化」一詞。同時,他對基督教文化宣教也有深入研究,目前正在美國加州一所華人神學院攻讀。 問:關於在國博館北門立起一座孔子像的事情雖然過去已經一個月有餘,但它引起的爭議仍在持續。人民網推出的「天安門廣場附近樹立孔子像您怎麼看?」的調查中,22萬多名網友參加了調查,其中三成網友持肯定態度,認為「支持,弘揚傳統文化應該」,七成網友認為「博門前立雕像不嚴肅,儒學並非所有人推崇」。也有學者將此舉解讀為文化趨於多元的象徵。剛剛在2月9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鐘鑒等13名研究儒家文化的學者發表聯合聲明認為,此舉符合國人心願、適應時代潮流。同時,同濟大學王曉漁副教授就此發表評論,認為「儒家復興主要應該致力於儒學復興,同時避免儒術復興。至於儒教復興,不妨暫時擱置。」對於此事,各方觀點不一,各抒己見。曼德弟兄,不知道您是否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及對於這件事情各方人士的評論與觀點? 答:這個事情我聽說了,很有意思。我是個基督徒,很想從我個人信仰的角度出發談談對這個事情的想法。 問:這個事件也引起一些人將它與去年12月發生的儒家學者抵制在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建基督教堂的事情聯繫與比較。當時,在一篇名為《尊重中華文化聖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於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的文章中,諸多學者表示建教堂是對「中華文化聖地」的褻瀆。你對這兩起都與文化相關的事件是怎麼看呢? 答: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天安門廣場東側立起一座孔子像是個必將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重大事件。孔子像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它所立的地點,因為眾所周知天安門廣場本身就是國家政治形像的一個象徵,既然放在廣場,就至少意味著孔子已經成為了國家政治形像的一部分。 天安門廣場孔子像與儒家學者反對山東曲阜建教堂這兩個事件在同一個月裡發生,標誌著儒教張揚自己地位的越來越高漲的熱情和意志。對此,並不能像很多基督徒善意地看作是有關文化多元的文化事件,或者是社會上企圖用孔子拯救世道人心的一種努力而已。聯繫到海外幾百所孔子學院,這兩起事件實際上應該看作是儒教進行擴張、試圖成為「國教」的一種趨勢標誌。 問:您的觀點很犀利,但不知道有什麼依據呢? 答:其實這跟最近幾年來新儒家和政治儒學在中國的擴張有關。儒家學者康曉光曾於幾年前提出「立儒教為國教」的觀點,而‘復興儒教’、‘重建儒教’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大陸新儒家對儒學改造社會和轉化現實的功能的也非常重視,他們透過媒體、開會、出書等各種活動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另外諸如于丹、易中天、曾仕強等儒學的民眾普及者也被媒體有意推廣。在海外,從2004年韓國孔子學院開始,孔子學院在全球不斷設立,據2011年1月22日《星島日報》稱現在全球孔子學院設在91國及地區共322所,孔子課堂設在34國共369個。這些現象並不能說是偶然的和各自孤立的。 最傑出的政治儒學當代弘揚者是蔣慶先生。他字勿恤,號盤山叟,江蘇徐州人,先後任教於西南政法大學、深圳行政學院。主要著作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等。他在《政治的孔子與孔子的政治》一文中寫道:「我理解的孔子以及我理解的中國政治與當今中國學界所理解的孔子與中國政治不同,我理解的孔子是‘政治的孔子 ,我所理解的中國政治是‘孔子的政治’。質言之,我認為中國儒學傳統中有一強大的‘政治儒學’傳統,而‘政治儒學’的思想在當今中國仍然具有鮮活的思想性與巨大的生命力,足以同當今中國流行的各種顯學相抗衡,並且中國政治發展的方向必須是‘孔子的政治’」。蔣慶指斥中國自由派知識分子:「他們只承認孔子是‘心性的孔子’或‘道德的孔子’,而不承認孔子是‘政治的孔子’或‘創製的孔子’」。 在《政治的孔子與孔子的政治》中,蔣慶先生對基督信仰者對「政治儒學」的批評作出回應。他說:「儒教作為國教」不只是「政治儒學」作為「王官學」的訴求,更是中國歷史的事實。中國在「三代」時就存在「國教」,一直到一九一一年「儒教作為國教」的政治地位才崩潰。現在「政治儒學」提出「儒教作為國教」,只是恢復中國古老的「國教」傳統,並非如批評者言是「把儒學變為宗教」或「把儒教變為國教」。蔣慶的這些宣告和回應顯明了他們的目的。 問:那麼,面對您所提到的儒教的傳播和擴張,您認為基督徒該如何回應呢? 答:儒學及政治儒學,儼然成為當下顯學,成為關注當代思潮者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而此次的孔子像事件,也顯出儒教要成為國教的強勢。面對咄咄逼人的儒家攻勢,相形之下基督教似乎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而儒家文化基督化的夢想,似乎要被基督教儒家化的趨勢所遮蓋。近年來,基督教為了減少本土對基督信仰的敵意,除了社會救濟外,幾乎沒有任何文化基督化的努力,對於政治領域,與政治儒學的強勢相比,也幾乎失語。我們在社會上也喪失了本該佔領的主流話語空間,致使本土固有文化完全侵蝕了基督信仰並大行其道、主宰著社會文化、影響著主流媒體和公眾。 另一方面,基督徒學者、傳道人為了在國內傳播福音、減少固有文化敵意,而經常調和儒、道、釋與基督信仰的關係,強調他們的共同點,但由於太強調「和」,太強調退讓與妥協,沒有分別並揭示出本質性差異,反而使信徒們因為看不到基督信仰的本質和獨特之處而最終喪失了分辨能力和對儒道的抵禦能力,迎合變成了同化,最終成為否定自己成全儒道。 孔子像立於天安門,儒教成為「王官學」,這對基督徒不是好消息,以後基督徒的任何文化和社會努力,都會被斥為國教與洋教、本土與西化之戰。一味地退讓和萎縮,是當下基督徒的近視和錯謬。 問:具體而言,面對當前的文化形勢,基督徒應該如何應對呢? 答:我們可以做兩方面的工作。首先我們需要指出的任何宗教都不能被設為國教,無論是儒教、佛教和基督教等宗教,這也是基督教的基本立場。眾所周知,現代化的標誌就是「政教分離」,這是啟蒙運動、宗教改革運動所共同強調的。中世紀的歷史告訴我們,政教合一只能帶來宗教的腐敗和政權的腐敗,政教分離才會有宗教的現代化和政治的現代化。 第二,文化宣教、文化使命也是基督徒需要非常看重的。就宣教文化方面而言,面對異類文化和宗教的擴張,我們決不能退縮,而是像雅比斯的禱告一樣,求神擴張我們的境界。就文化宣教而言,基督徒可以學習聖經中的《希伯來書》。該書可以看成是向猶太人宣教的跨文化宣教經典,《希伯來書》通過猶太人熟悉的「天使」、「大祭司」、「帳幕」概念以及摩西、麥基洗德等《舊約》人物,巧妙地將耶穌基督借用這些媒介傳達出來,使猶太人既熟悉又新鮮、既驚嘆又合情合理地接受、一切都無可推諉。《希伯來書》非但沒有向猶太文化妥協,反而借助猶太文化,將「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這一信仰核心傳達了出來。這是我們這些文化宣教者們要做的事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