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数算近两年来发生在美国主流教会的几件令人反省和检讨的大事,我想非水晶大教堂破产事件莫属。几个月前,法院判决水晶大教堂出售给天主教会,而创办人罗伯特‧舒乐夫妇更被教会董事会撤职。不容置否,身陷财政危机与权利纠纷的水晶大教堂实在是让人对教会产生不佳的印象,甚至动摇教会在一些人心中的威信。但我们也不要忘记,想当年水晶大教堂如日中天之际,有多少人把富丽堂皇的水晶大教堂当作是上帝的荣耀?仅经过数年之久,水晶大教堂从见证上帝的位置一下子跌落到谷底。
水晶大教堂的例子乃是冰山一角,是以堂会模式为主导的欧美教会当今现状一瞥。其实,从教堂建筑而言,水晶大教堂还不算最惨,因为它毕竟卖给了"自家人"(天主教会)。然而,今天欧美有多少教堂破产,又有多少破产的教会留个善终?很多关门大吉的教堂关沦落成为旅游景点,或被改造成世俗场所;更令人痛心的是还有一些教堂摇身变成低俗的娱乐场所,甚至成为异教徒敬拜的庙宇或会堂。因此,水晶大教堂的破产事件值得广大教会反省和检讨,我们要藉著水晶大教堂破产事件深入反思教会存在的意义,同时有必要对建堂与植堂审思,探讨更有利于当今教会健康成长及繁殖(Multiplication)的模式。
神建立教会的目的什么?或者说教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简单来看就是聚集信徒敬拜神、抢救灵魂与训练门徒。相信绝大多数的基督徒都认同这一点。倘若教会的方向偏离了敬拜神、传福音以及训练门徒就有问题了。
纵观当今教会发展的传统模式。一个查经班或家庭聚会的人数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建立教会,然后租用更大的场地聚会。待人数发展更多,财力雄厚时,就开始把建堂提上议程。建堂是非常艰辛的过程,特别对于华人基督徒移民而言,建立属于自己的礼拜堂更为不易。我多年前曾负责主持大纽约台湾人基督教会的建堂工作,对建堂的艰辛深有体会。
在很多基督徒看来,建堂本是件好事。但建堂却不一定总带来好的结果。一些建堂成功的教会开始享受安逸的环境,固步自封,在福音工作显得被动,缺乏起初传福音的热情和对神的信心;当然,还有不少拥有自己礼拜堂的教会持续发展,但是当人数继续增多时,他们又会面临人满为患的尴尬情况。此时他们有两个选择:1,继续建堂,把教堂建的更大,以容纳更多的人。2,植堂,即从一个教会变成两个教会;若人数再增长,就再分出一个教会。
所以,当教会发展时,最终总要面临建堂和植堂的抉择。对教会而言,建堂好,还是植堂好?相信一些人一定认为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每个堂会实际的情况都不同,很难说哪个更好。但我的观点是,若是从教会的本质来看,植堂比建堂好,而植家教会要比植传统教会更好。今天的教会需要瘦身,而且是大幅瘦身!瘦成平均有14人左右的教会规模最为健康。这是我从传统教会走出来,推动建立家教会八年经验的最大感受。
暂且不谈家教会的理念。先说植堂为何比建堂好。今天的教会在建堂事工上有很多误解。不少人打著荣耀神的圣名的旗号为自己的建堂辩护;还有人说建堂可以更有利于传福音,促进教会的增长,为主作好见证。这些话看似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并结合今天教会的现状可以发现这些说法都是很难站住脚的。
建造宏伟、富丽堂皇的教堂真能荣耀神吗?
不容置否的是,今天的教会追求成为超级大教会的现象日益普遍。在水晶大教堂发展处于巅峰之际,同样引来很多羡慕的眼光,很多牧师梦想有朝一日亦可以把自己的教会建成如水晶大教堂般雄伟壮丽。这种风气亦影响到北美的华人教会,今天不少华人教会为了建自己的礼拜堂到处筹款借贷,负债累累。在建堂风气的影响下,有的教会牧师把建堂看作是自己牧会的业绩,觉得没有建好自己的礼拜堂等于牧会不成功,在其他教会牧者面前没有面子。
有一位资深牧师一语道破今天教会跟风建堂的本质:"很多教会口口声声说建堂为了荣耀神,但其实他们建堂是为了荣耀自己。"
若要理清建堂的争议,就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教会是否和教堂画等号?第二,从圣经来看,到底什么才算是荣耀神?
第一个问题不难回答。教会和教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教堂只是个建筑物,旧约和新约圣经都指出,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代下6:18、徒17:24)。对神而言,祂看重的是教会信徒内在的生命(即信、望、爱),而非教会的外表(教堂)。当教会试图藉著建造大礼拜来荣耀神的话,可谓是和神的心意背道而驰。看今天欧美那些空荡荡的大教堂以及破产的水晶大教堂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第二个问题是到底什么才算是荣耀神?我们知道,教会的目标就是为了荣耀神,但教会和教堂完全是两回事,我们无法透过建造教堂实现荣耀神。那么,教会是什么?教会是一群被神呼召出来并蒙恩得救的基督徒所组成的。所以说,当教会的信徒在主丰盛的恩典中把祂从生命中彰显出来,才是真正的荣耀神!正如耶稣所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约15:8)"因此,教会是借由基督徒的生命——信、望与爱来显明神的荣耀,而非靠建造有形的建筑来见证神的荣耀。
当然,最有说服力的是耶稣基督的见证。神的独生子耶稣降生在马槽里,生长在木匠的家庭,一生清贫;当祂周游在各地传福音时,居无定所,甚至连枕头的地方也没有。当耶稣33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身上仅有的一份外衣被罗马兵丁瓜分。可以说,耶稣的一生是倒空的一生,是卑微的一生。若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耶稣的一生是相当不幸的,很难把祂与"荣耀神"联系在一起。因为今天很多教会都把富有与成功和荣耀神划等号。然而,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向神祷告说:"我在地上已经荣耀了你,你交给我的工作,我已经完成了。父啊,现在求你使我在你面前得荣耀,就是在未有世界以前,我同你享有的荣耀。(约17:4-5)"所以,耶稣在十字架上救赎工作的完成乃是荣耀神,换言之耶稣的十字架是荣耀神的,而十字架象征著耶稣的牺牲、谦卑和倒空以及信心、盼望和爱。当基督徒活出耶稣的生命,才算是真正的荣耀神。
建造雄伟壮丽的礼拜堂更有利于传福音吗?
"为了更好传福音,所以要建堂。"这亦是很多推动建堂事工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当然,一间已有自己礼拜堂的教会若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要是有一个规模更大的教堂则可以容纳更多的新人,当然这更有利于福音工作。但问题在于,这是否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另一个情况是,若教会没有自己的礼拜堂,就以"为了推动传福音事工的发展"为借口来建堂,是否真的有把握实现推动传福音的目标?
我认为,以上两个答案均为"否"。正如我以前曾多次撰文谈及"家教会"理念时就阐明了传统教会模式的种种问题。其实,今天教会太大、太肥,需要"瘦身",瘦成"小而美"的教会,如何"瘦身"?就是分殖。这里的分殖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植堂。因为,分殖所分出去是"小而美"的教会,而植堂植的仍是传统模式的礼拜堂。
说实话,教会肥胖就不健康,前进缓慢。相信很多在传统教会的牧者和信徒都有同感,建立传统教会需要一些经费做基础,比如建立教会需要租用或购置聚会场地,还有其它聚会所需的设施亦需要花钱购买,这无形拖慢教会建立的进展。即便有人愿意免费赠送一间礼拜堂,但管理维护亦是令人倍感吃力。
不仅如此,教会越大,行政系统就越复杂,牧者与长执同工就要开越多的会,从而大大影响传福音的效率。例如,有超过一千人的教会即便花费$50美金购买用具都要经过几个月一次的同工会讨论批准才能获得拨款。
再次,传统教会牧师同工几乎担任所有的工作,服事疲于奔命,信徒则成为属灵的消费者,在福音工作不求上进,"人人皆祭司"沦为口号。特别是臃肿的超级大教会,信徒委身教会投身传福音的工作更是不容易,大家非常享受目前舒适的安逸生活。因此,如何动员所有信徒传福音,成为摆在教会面前一大挑战。
总而言之,建造大礼拜不但不一定有利于传福音的工作,反而在很多情况下阻碍福音事工的推动。所以,我认为,为了传好福音,提升传福音的效率,尽量不跟风建堂,这样可以把更多的心思意念、人力和金钱真正用在福音上。
殖堂胜过植堂
综上所述,植堂要比建堂好。当教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满为患时,应该首先考虑植出去一个堂,而非把原有的堂建的更大。但我认为,植堂虽好,但并非最好。比植堂更好的是殖堂。我前面略有提及植堂与殖堂的区别,植堂是传统教会的拓殖,而殖堂是家教会的繁殖。传统教会与家教会是完全不同的教会模式,所以他们产生的新堂亦是风格迥异。
由于传统教会所植的新堂继承了母堂的缺点,所以新的子堂在传福音及训练门徒的发展仍受制于传统教会模式,无法获得本质上的突破。
但家教会就不同。如果说传统教会的增长模式是属于"加法式"的线性增长模式。那么,家教会则具有"乘法式"倍增结构,其增长和发展速度远超传统教会。可以说家教会是促教会成长的金钥匙。史德顿岛家教会的做法是每超过14人,就分殖成两个家教会,然后继续邀未信的亲友来。待教会增长超过14人之后,就再分殖成两个家教会。
传统教会怕聚会人数少,但家教会就怕人多。如果聚会人数变多就开始变得不自然,很难充分建立关系,彼此的沟通也减少,逐渐失去它原有的吸引力。所以,即便家教会成员感情非常亲近,可一旦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长的带领和培训下,一个新的教会就必须分出去,开始自己的聚会。由于家教会平时注重服事上的操练,足以帮助每个人独当一面,所以分殖时自然有合适的人选出任家长。由于家教会模式简单易学,有心传福音的人参加几次后,也可以开展家教会,这样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倍增下去……这就是家教会"不怕人少,就怕人多"的原因。
除了增长具有优势外,家教会模式对于动员信徒传福音、训练门徒,实现"人人皆祭司"的理想更有帮助。可以说,"人人皆祭司"是家教会一大特色,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平信徒与神职人员的区别。正如我过去常提及的,家教会给每位弟兄姊妹提供操练服事的机会,让大家在服事中学习、在服事中成长。结果是家教会80%的人服事20%的人,每个人承担的服事压力不大。当参与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易感受到服事的快乐,结果让教会整体的品质和效率亦得到提升。由于家教会操作简单、易学,所以我们尽量鼓励参加过几次以后的弟兄姊妹带领聚会中的各项服事,让每位信徒都成为神的祭司。
虽然很多传统教会亦提倡"人人皆祭司"的理念,但限于体系的原因而难以实现。所以现实情况是,传统教会是一个(或一些)专业的神职人员负责喂养被动的属灵消费者——平信徒。而平信徒们也安于现状,他们把教会牧养、各样事工以及传福音的工作统统交给牧者同工去做,认为那些都是牧者们的"责任",结果导致少数牧者同工服事到崩溃的情形。
所以,我认为,家教会模式更接近训练门徒、人人传福音的神创立教会的目的。
水晶大教堂破产一事亦再次提醒我们:在世界上,任何有金钱和权利的地方都免不了纷争和腐败的出现,即便教会亦不例外。但反观家教会,由于其本身几乎是零开销,信徒直接把金钱奉献给基督教机构和慈善团体;同时家教会规模又很小(平均有14人左右),更有效落实"人人皆祭司"的理念,所以家教会不会让权利纷争和金钱腐败有任何的可乘之机。可以说,家教会绝对没有破产的可能性,亦永远不会倒闭。
地上有形质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消逝,再壮丽辉煌的教堂亦无法永远辉煌,唯有神的荣耀和恩典是永存。希望水晶大教堂破产事件给很多痴迷成为超级大教会的教会一个重要的提醒,但愿大家都能静下心来深入反思教会存在的意义,神对教会的心意,从而去选择真正能实现动员所有信徒传福音、训练门徒的教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