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敬群牧师:看柴玲的宽恕论

作者:俞敬群牧师(Rev. Andrew Yu) 最近我看到柴玲的《宽恕》一文,有的反对,有的默认。记得23年前,6月4日,政府为了镇压在天安门和平请愿的学生,派军队和坦克车到现场。我在电视机前看到一个反对者站在坦克前用生命堵住坦克的去路,他的勇气令我肃然起敬;随后,我就听到一阵阵机枪扫射的声音,我立刻感到"糟了"!同时,我联想到一定有好些学生倒在血泊中的惨像。 柴玲是当年天安门学生运动的领袖,如今她所提出的宽恕邓小平、李鹏等屠杀者的言论一定令得不到在六四惨案中经历丧子之痛的父母们的认同。对于这种反弹现象,我并不感到惊讶。其实,柴玲的宽恕论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以及旧约圣经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观格格不入的。怎样看待这个争议事件呢?我认为,应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宽恕的含义入手。 宽恕,其英文是“forgive”。中文圣经又将此字译成"饶恕"或"赦免"。我曾在美国心理辅导协会召开的全球年会中听到一个有关饶恕的专题报告,讲到饶恕有三个层面: (一) 情绪性的饶恕——这种饶恕是容易改变的。 (二) 决定性的饶恕——较比情绪性的饶恕略有持久性,但也会改变。 (三) 誓言性的饶恕——是无条件、彻底性的饶恕,这种饶恕不会发生改变。 美国的一位文学家有句名言:"饶恕是紫罗兰被脚踩烂而发出来的香气。"换句话说,饶恕不仅是个人的选择,也是要付上代价的。若以上面三个层次来衡量柴玲的饶恕论,我认为她的饶恕是第三个层面的饶恕,即誓言性的饶恕。 其实,誓言性的,即彻底的饶恕和嘴巴上讲的饶恕是有极大的分别的,而人只有靠著神的爱才能做到这种彻底性的饶恕。而在我50年事奉生涯中就遇见不少此类"誓言性饶恕"的例子。记得多年前,一位信仰基督教的曹姓空军军官带著他的妻子和三个幼童乘坐三轮车赶路。途中一辆大卡车撞上他的三轮车,导致他的一个孩子当场丧命,妻子的一脚残废,其余两子身受重伤。后来,我教会的会友问曹军官,肇事者要赔偿多少金钱弥补他的损失时,我亲耳听见他回答说,"多少金钱也不能把我儿子从死亡中挽救回来。我买本圣经送给那个司机,希望他日后开车要小心些!"我想,他的"饶恕"也会感动天使拍手欢呼。 反观柴玲的宽恕论引起激烈反弹的事件,基督徒应深思的是:对于曾参与天安门运动、如今成为基督徒的人对六四屠杀者应抱持怎样的心态呢?应像柴玲一样选择饶恕?还是对凶手以牙还牙?或者是等凶手认罪悔改后才选择饶恕? 六四惨案发生以来,有很多声音出来呼吁当局平反。可是23年过去了,迄今仍未有什么实际结果。当然,从公义的角度来看,无论现今的中国当局对六四是否平反,当时的中国掌权者对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开杀戒就是绝对错误的。 可是,站在爱的角度而言,我认为有六四背景的基督徒应饶恕屠杀者,并为他们祷告,求神感动他们早日悔改信主,以免将来受地狱的永刑。正如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主耶稣为钉祂的人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也许,有人主张等凶手认罪悔改后才去饶恕。可是,中国当局平反六四仍遥遥无期,从六四事件迄今已23载,六四背景的基督徒还要带著仇恨的心继续等待多久呢?人生变化莫测,生命都掌握在神的手中,不是所有人都能等到六四平反与公开审判的那一天,若是基督徒含恨离世,岂不令人非常惋惜? "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这句耶稣的遗言不仅感动了柴玲,也感动了很多人。林语堂在他的著作《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信仰》把耶稣所讲的这句话评为"世界上最美的一句话。" 我希望读者对这句话也发生同样的共鸣。 【作者为前曼哈顿华人浸信会主任牧师、连续八次荣登世界名人录殿堂】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