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香港教会的危机之一:"道""术"不分

"2004香港教会普查"反映恒常参与主日学或圣经教导的信徒只有 30.8 % (99年为32.8 %),有124间堂会不设有主日学或圣经教导的聚会 (占全港教会10.5 %)。有人认为不少信徒宁可选择参与神学院或机构提供的圣经课程,正常的现象是这些曾 受堂会以外教导的信徒,理应把所学之道,带回所属的信仰群体,生生不息地进行教导。现实却甚少是这样,不少信徒很可能存批判态度否定堂会本身的"教导系统",个人又不 积极投入"寓学于教"的事奉中。 笔者走访堂会,常观察该堂会提供哪些课程,发现若干如"九型性格" (Enneagram)、"16种性格"(MBTI)、或某类别祈祷与辅导技巧等充斥于堂会之内。笔者服侍的机构也提供 此等课程,帮助教牧知己知彼;这些只是小"术"而非大"道",有其限制;然而当教牧照搬所有流行的"术"而盲目应用于堂会,不作分辨,却是危险之事 ! 笔者不反对一切知识皆源自上帝,但现今不少堂会的培育课程,浮现"术"多"道"少的严重失衡。当信徒"耳朵发痒","偏向荒渺的言语"(提后四3- 4),而堂会领袖又对" 道"失掉信心,惧怕信徒受不了艰深的"道",形成教会整体不肯虚心学"道",又能行"道"。 堂会领袖须注重的是"道"的培育,待信徒能"以道辨术",才增添"术"科的学习。不少年青一辈的教牧,"道""术"不分,好"术"轻"道",造成的后果是"道"的浮浅 化。 坊间不同机构 (包括"教新"在内) 提供大量的"器"(指工具) 与"术"(指技巧),而堂会领袖必须以"道"审视"器""术"的优劣,而非以"实用性"为唯一量度的指标。讨 神喜悦的教会,不一定是人数众多;神所使用的领袖,不必要是通晓多项技术的工人。一切事工的模式、技术与价值,要置于"道"的权威以下;"唯独圣经"是更正教的信仰根 源,教会领袖要慎防任何"术"说,冒充"道"学,或否定"道"的自我充足性 (self-sufficiency),须要添加或淡化。 教会信徒"从道"而非"从势",其"怀道"的生命是首要的,这是不变的道理。惟有教会领袖坚信以"道"建立教会,身体力行,实践主"道",并把各样"器""术"放在恰 如其分的位置,方能建立坚实的教会 ! -转载自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