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青少年热爱祖国 机构促提高国民教育水平

香港回归祖国踏入第12年,政府努力向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望加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及归属感。到底成效如何呢﹖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大部份青少年对认识祖国持十分积极正面的态度,然而学校国民教育似乎有相大的加强的空间。 突破机构近日随机抽样访问千多名中学生,发现超过8成本港青少年热爱祖国,并表示愿意以理性和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国家。但调查同时发现,仅一成受访者表示学校有教授有关中国政治理念的课题。 调查为突破机构义工群体"青年研究网络小组"去年12月以普查问卷方式在12所学校中四至中七学生之间进行。在1,022份有效回卷被访者中,81.8%于本地出生,16.5%在内地出生。 结果显示,80.8%被访者同意自己有责任使中国强大,但要考虑做法是否合理。82%受访者认为作为国民应主动并客观地认识祖国的优点和缺点。机构认为学生的回答显示了香港青少年普遍有爱国观念,并愿意以理性态度去认识和关心祖国。 此外调查亦问及学校国民教育的问题。近35%被访学生表示老师经常提及"忠孝"、"仁义"等中国人共同价值观念,但不足一成表示老师会经常提及中国政府的政治理想、理念和政府架构等课题。机构认为这现象反映了学校国民教育有所偏颇,未能满足青少年希望全面及客观认识祖国的期望。 机构认为对话式的国民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对国家有客观理性的公民意识相当重要,因此学校老师若能开放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能帮助青少年以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国的议题,并愿意对国家政府或政策提出意见。 进行调查的研究网络小组主席林俊杰建议青少年的国民教育应均衡地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及山河大地五方面,则能帮助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识及思考中国相关议题,培养出对祖国的整全理解及具体认同。 突破机构事工研究及发展部经理陈竞存则指出现时的爱国教育流於单向灌输,强调国家强大,缺乏让青年人思辩和参与的空间,助于青少年培养理性和积极的爱国思想。 机构表现要培养本港青少年理性及积极的爱国态度,学校的国民教育应增加对话空间,让表少年有机会发现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建议当局除升旗和国歌之类形式的教育外,更多举办国情研讨相关的青年论坛,让青少年有更多探讨国情的讨论平台,奠定他们履行公民责任的基础,并透过对祖国的认识和讨论,增加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及对国民身份的认同。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