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多反對「國民教育」取締「公民教育」 編輯室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上午7:59 政府將於2012年在全港各級中小學全面推行國民教育,教育局於5月初展開為期四個月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諮詢。諮詢期剛於上月結束,當局共收到千多份意見書。基督教聲音普遍反對以「國民教育」取締「公民教育」。 天主教陳日君樞機近日向傳媒表示,憂慮國民教育會教導學生絕對支持中央政府,形同「洗腦」,令他們失去批判能力,或變得不敢言。他又指出政府對國民教育的說法嫌模糊及溫和,形容為「溫水煮蛙」。天主教教育事務處宗教及道德教育課程發展中心課程主任陳乃國表示天主教的學校每周有兩節公民教育科,裡面亦包括國民教育,希望政府讓學校自行決定,亦讓老師決定教什麼。 「國民教育」早引起不少基督教教內的熱烈回響,討論人士多反對以「國民教育」取代「公民教育」,焦點在關心國民教育會向學生灌翰單一的愛國理念,令學生失去獨立批判及思考的能力。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反對諮詢文件建議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名字,建議保留原有「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名字及內容,而在新課程內另加入諮詢文件建議的有系統國民教育元素的課程,但認為內容須以確認個人尊嚴、尊重自由選擇權為先決條件,反對灌輸單一的價值觀。又認為課程不應只向談及國家正面的一面,更重的是給下一代培養批判及思想能力。 屯門區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基督教四方福音會深培中學校長鄺郭月娟在《基督教週報》發文,認為「公民教育」不能被取代。她表示:「沒有『公民教育』的教育,根本稱不上是『教育』。」她又表示:「『公民教育』即是多元教育,而『國民教育』卻是局限於某個國家,形成狹隘的民族思維,不能走出宏觀思考。」建議將「國民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其中一個範疇。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行政系副教授、管治與公民研究中心副總監梁恩榮博士亦撰文形容「國民教育」與相關的理念如「國民身份認同」、「愛國主義」等都是「兩刃的利劍」,既能祝福社群,反之亦能造成傷害。他指出「任何的身份認同,都帶有排他性,總存在著『你與我』之分。」若潛在排他性未能處理好,則可能會造成諸如歷史上的民族仇殺之類的惡果。 他又指出政府和主流論述的國民教育都常採用「歌功頌德」式的「正面取向」做法,歌頌我國我族的優越性,培養港人對國族的歸屬和自豪感,但若未能以批判角度反思自己,則只能培育出「肓從的順民」,不利提昇國民質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