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在圣诞前夕接触了四间基督教餐饮机构—— 吗哪膳工、"跑缘"餐厅、禧福的乐厨坊及好主意美食到会。他们当中有餐厅、有到会公司、有社企。每一个机构都有他们的营运理念,客人每一个餐点、每一份到会都支持著他们的社关故事。

"喺度食一餐饭,就等于资助一位有需要的朋友喺到食饭"—— 吗哪膳工
"喺度食一餐饭,就等于资助一位有需要的朋友喺到食饭,亦都支持紧我哋在职培训,你嘅同行参与对我哋最重要。"——这是基督教非牟利餐饮社企"吗哪膳工"网站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各餐饮事工的共同本质——营商、扶贫及传福音。
作为餐饮业,四间机构公司都有共同的指定动作——向贫苦街坊派饭。吗哪的派饭数量是当中最多的一个。吗哪的"派饭"不是让人排队逐个饭盒派发,是让有需要的街坊像其他付费客人一样地在他们的餐厅点餐、并凭著"会员卡"免费随意享用餐厅内的任何食物。在疫情高峰时期,吗哪膳工月派15000份。两年前,吗哪在观塘区的受惠人已过千人,现在估计数目有多无少。
圣诞期间,吗哪膳工同工们在观塘举行了圣诞聚会, 在土瓜湾区跟无家者一起"打边炉"(吃火锅)。他们亦计划25号晚义工会去大角咀报佳音,与街坊和无家者一起共渡。
至于平日,吗哪关怀社区的事工相当繁杂,包括帮助需要人士"执屋"、关怀无家者、清洁工、㓥房家庭、少数族裔。事工报告突然提到开设了临时住屋、宿舍,又有在菲律宾作人道支援,令人摸不著头脑。但这正正是吗哪事工的特色——听天、由人:"有需要的人会找有需要的人,互相转告哪里有能帮助他们的地方。"
吗哪的创办人Leo说:"当需要来到只有两个选择:要不理他, 要不不理他。"但看见需要时,同工们都不会坐视不理,因此要服侍的需求只有增加,没有减少。
不断增加的需要、不断提升的成本没有让"吗哪"脚步,反而令他们不断往前走。目前他们已跟著需要扩展至六个餐厅或服侍地点,包括在观塘区、大角咀、土瓜湾、深水埗等开设的餐厅,甚至在菲律宾也有扶贫工作。"吗哪"去年全年开支2300万,养活了120位全职同工——其中逾半是因著吗哪的帮助被更新而加入服侍的更新人士,每月光出粮就要百多万,殊不简单。此外吗哪支出亦相当庞大,仅今年9月份单月,社关事工开支已达96万,餐饮营运开支146万。
需要如此庞大,但吗哪的宗旨就是以"自给自足"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经营。事工六成经费来自餐厅的收入,除此亦有饭券及人士的奉献。但,足够吗? Leo谈然地说,"每个月都刚刚好,出粮后都无钱。"他说,吗哪总是在透支,每个月他都跟同工说,可能下个月就做不了,但吗哪的事工又一直扩展著,所以对于事工一贫如洗,同工们虽有怨言,但亦习以为常。他说:"他们(同工们)都习惯了。"
Leo说,吗哪常常是在无预算时仍去开拓新事工,例如更新人士的宿舍签租约和装修时都没有钱,但到完成的时候他们就收到了一样金额的奉献。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在作访问前的不久,一位女士突然给他递上了25万元的奉献。"吗哪"事工让人想起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红海时并没路线图,也没有带备粮食;但当他们带著信心走时吗哪就从天而降、磐石就出了水,神通过意想不到的方式供应著旷野的子民。但尽管吗哪的财政常常有缺口,往往连续几个月透支几十万是家常便饭。但Leo见证事工由开始至今营运10年,百多名同工们的薪金从来没迟到,也从没一次拖粮。
"吗哪"的营运模式可以用"无Budget、无多余亦无不足"来形容,如哥林多后书8:15说:"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
Leo说:"一如我们的名字:吗哪。"

"烹百味.扩善举.育英才"——乐厨坊
今年圣诞前夕,乐厨坊向地盘工友、难民及南亚裔家庭等派发了约3000个福袋。
乐厨坊是禧福协会于12年前成立非牟利社企,自设工场提供到会服务、企业送餐、商务饭盒等服务来支持他们派热饭及扶贫等事工。
在平时的日子,乐厨坊伙伴各区教会派饭——由乐厨坊的中央厨房将饭盒送到十多个站点,再透过网络教会向地区的街坊送上爱心热饭。乐厨供供饭的同时,禧福协会的爱邻舍事工亦会与教会同行,教导教会派饭的同时如何作基层的关怀工作。
禧福协会营运经理卢小皿 (Dorcas)透露,乐厨坊每年派出4万多个热饭。算下来,每日派饭盒约100多个。然而这数字有可能会有所下降,原因是合作的教会因各种原因而退出。
除了人手外,派饭的成本、办公室的经费不菲,透过饭盒所收回来的费用只是杯水车薪,要达到收支平衡谈何容易!Dorcas表示,很多社企向政府拿了资助后无法持续运作下去,乐厨坊至今12年,算是有不错的成绩。
无政府资助下,乐厨坊主要收入来源是奉献及销售。大时大节:圣诞火鸡到会大餐,新年年糕盆菜等,都是重要的经费来源。为了增加收入,今年乐厨坊除了圣诞到会外亦推出了曲奇饼、毛巾礼品等消费产品。对乐厨坊而言,每逢圣诞、新年、复活节等都是收入"大补给"的季节。
Dorcas表示,比起节日接更多到会订单,把伙记们搞得精疲力竭,他们更希望平日有更多教会能成为伙伴,在例如搞Alpha Course时向他们订到会大餐。她说湾仔一间英文教会举办启发餐会时会订到会——这是很理想的模式。若有更多教会团契等订餐,乐厨坊将会有稳定客源,为派饭的开支带来收入。

"好主意的概念,由一份感恩的心开始"—— 好主意到会
另一间与乐厨坊的营运模式相似的餐饮公司是"好主意美食到会"(Good Ideas),但似乎"好主意"没太多受到营运问题困扰。
好主意美食到会是由几位饮食业的弟兄餐饮自2004年开始运作,至2017年成立非牟利的福音机构"好主意使团"。"好主意到会"本身是社企加营宣教模式,与惩教及其他机构合作,向轻度弱智、长期在囚囚友等提供工作职位,提供见习及在职训练机会,以协助他们重拾信心。
除此之外与乐厨坊类似,好主意也有"一杯凉水"计划,伙伴教会一同协作派饭。现时派饭数量不多,每月约有100个左右。不过,扶贫并不是使团的事奉重心,他们事奉的重点对象是餐饮业的从业员—— 向餐厅、酒楼的老板、侍应、厨房工、洗碗工等传福音。
餐饮这一行业工时很长,很难配合一般教会的聚会时间,所以从业员是需要特别服侍的一群。"好主意"派出职场宣教士向他们传福音,每周三晚是饮食业人士的团契聚会,目前会出席的人数约20多人。在今个月月中,"好主意"的同工与基督教凤园松容堂合办"颁奖礼感恩爱宴",表杨大埔区内50名清洁工、拾荒者和洗手间服务员的每天辛劳,给予他们肯定与温暖。
谈到营运,总干事叶俊健传道表示,"好主意美食到会"作为社企可以靠做生意营运。但是近年巿道每况越下,好主意的餐饮更不好做了:"工业区饭堂难做,无早餐,靠午巿很难发展。餐饮曾结束过3次,但是幸好同工都很有韧力,经济不好时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
在生存困难下,好主意的餐饮生意亦难以支持福音工作:"理想来说他们(到会生意)支持当然最好,但餐饮业近年困难,严格来说没能赚多少钱。使团营运成本不高,无租金负担。同工亦是自筹的方式出粮,对使团本身压力也不大。"
记者问到是否希望如何更大发展时,叶传道说:"不想做太大,否则的话成本和负担也会增加。"对于事工现况,他表示已很满意。

"以健康美食广结跑缘、藉基督信仰改写人生"——"跑缘"餐厅
对"跑缘"这一特色主题餐听记者早有听闻,本月中因采访营商宣教活动,竟然有机会亲身到访。餐厅早就为在场几十位参加者预备了健康的食物,记者也有幸品尝其中特别的一道"飞毛腿"。每道菜包括——这道鸡下髀——是能用舌尖感受到的心思。
位于深水埗基隆街的"跑缘"亦同时是无墙教会——"超穷教会"。廖嘉敏(Carmen)牧师向在场的参加者娓娓道来事工11年来上帝的带领和恩典。"跑缘"的金句是"以健康美食广结跑缘、藉基督信仰改写人生",创辧牧师Dino因跑步战胜长期顽疾,故有感动开设主题餐厅以推广养生跑,由牧师亲自开班教授跑步。此外餐厅亦有中医义诊、向区内露宿者派饭等。让身心灵需要支援的"贫友"们得到祝福。
"跑缘"每周三周五有服侍露宿者的恒常聚会,他们会预备100个餐盒送出去,一个一个交到他们每个人手中。
四间餐饮企业中,"跑缘"是唯一能达到收支平衡。有别于其他机构一般以餐饮赚取经费、跑缘派出的每个饭都是用跑班的学费来支持:"我们营运收费的跑班每个学生交500元学费。我们的牧师没有收钱,助教没有收钱,我做行政的没有收过任何的钱,场地也没有收过钱。我们把这500元全数的放回餐厅,去出这些饭盒给这些露宿者。"
无论是社运还是之后开始的三年多的疫情,很多餐饮业都面对很大的难关:限聚令、禁堂食等都是不少的挑战。但"跑缘"不单没有萎缩,更搬到更大的店铺,Carmen认为这是神的主权和工作:"是上帝给我们这些感动,藉著跑班的学费就可以转化做餐券;教会的弟兄姐妹就参与送暖行动。所以无论在经费或者人手调配,上帝都是运筹帷握,这个三合一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亦从来都没有间断过,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商业模式。"
所以"跑缘"是一个"三合一宣教平台"——教会、餐厅和养生跑三者结合。她强调,不论做餐厅或跑班,"跑缘"最终的目的都是宣教。"作为教会我们向贫穷人宣教,作为餐厅我们向食客宣教。在餐厅里面,我煮的食物是无味精,少盐少油少糖,用健康甚至是高价的食材,我们很想吸引一些追求健康的朋友来到餐厅里面。"
对于每个踏入"跑缘"的人,他们都会以基督的爱去款待:"我们高于一般的接待,牧师教我们要款待。我们要款待每一个的客人,让客人来到这里有超额的满足。不单止食物他觉得OK,不单止人觉得OK,他进来要经历到一种人情味。我们要建立一间有人情味的餐厅。"
"基督教让人们觉得是宗教,让人觉得我们有很多规条要守,但我们想说基督教最著重的是关系。"她希望透过服侍和彼此相爱,能让人被上帝的爱充满,能超越身心灵的贫穷进入丰盛的生命。
(鸣谢乐厨坊及好主意使团提供相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