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粹】杨青:不可估量的光

 不可估量的光







作者: 杨青
作品:不可估量的光
材质:纸面禅绕画+电子合成
尺寸:A4
作品诠释:麦子与蒺藜同长,但如果我们有光,尽管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我们可以披荆斩棘,穿越重重阻拦,最终出黑暗入光明。

这一期,我想谈谈基督徒艺术家之作品的价值看见。

由"香港艺术动力"机构策划的祝福亚洲——日本艺术展,将在今年9月30日-10月5日,在日本东京目黑美术馆展览。我受邀组织我身边的两位艺术家提交参展作品,负责本次展览的香港艺术动力负责人周弟兄告诉我,其中一位元琇媛姊妹的作品不太符合要求。但我告诉周弟兄,希望我可以跟姊妹交流修改,请务必同意她出席这次展览。因为这次展览对这位姊妹实在太重要了,很可能将拯救她的生命,因为这是一位正被抑郁困扰的肢体。在与周弟兄一席交流之后,周弟兄同意她出展,同时周弟兄回复的一句话深深的感动我。

"如果能够建立人的生命,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特别谢谢周弟兄为基督艺术推广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从2019年第一次参加香港艺术动力基督艺术展之后,我几乎每次都参加。

2024年12月耶诞节在香港的艺术展,我依然准时出席,还带上了一位年轻的姊妹Chris前往展会。Chris是英国杜伦大学的毕业生,作为一位从小被艺术薰陶长大的基督徒姊妹,她也是第一次参加基督艺术展。观展时,她惊讶而委婉的问我:青儿老师,为什么这些作品如此不够精进!其实,我知道她想说,这些参展的作品真的不怎么样啊!

最近,我刚好在启动教牧学硕士的毕业论文开题,题目为:艺术作为媒介的基督教宣教实践。借此,我想简单说两点我个人对基督徒艺术家之作品的价值看见。

我的缠绕画小品《不可估量的光》,正是我想表达的核心认知,那就是基督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不是我们有限的肉眼所见的,她是一束不可估量的光,正照亮无数观者的心。

2017年,达芬奇的《救世主》,以4.5亿美元创拍卖纪录,却被学者质疑为工作室作品。2022年,在罗浮宫展览时,参观者自发在画前祷告,形成"移动的修道院"现象,显然其价值悖论是商业炒作消解了其宗教性,却意外引发当代人的灵性觉醒。

拍卖槌敲出的只是现世的价码,那灵魂的震颤才是永恒的回响。

正如林后4:18经文: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我想,作为基督徒艺术家,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灵修之旅。

据资料报导,12世纪德国修女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创作《Scivias》手抄本时,用铁笔在羊皮纸上刻出神视异象。现代光谱分析显示,她将葡萄酒与修道院药草混合制成颜料,其中数页的红色颜料层检测出泪液中的溶菌酶成分。当这位本笃会修女在第三异象中绘制《宇宙卵》图示时,刻意用颤抖的笔触表现圣灵如火焰降临——这种被艺术史家视为"技法缺陷"的震颤,实则是她癫痫病发作时仍坚持记录启示的圣痕。

在衣索比亚拉利贝拉岩石教堂,13世纪的匿名雕刻师们遵循"天使传授"的工法雕刻十字架。他们白日凿刻岩石,夜间用蜂蜡填补缝隙,晨祷时融去蜂蜡让十字架"从永恒中显现"。2016年,文物保护专家发现教堂立柱的刻痕深度与《诗篇》119篇的176节完全对应,证实整个建筑群是物化的圣经密码。

当我每天用单色在A4纸上随著线条移动我内心的情感时,有谁会知道我时常独自被圣灵充满,那些忧伤的、残缺的岁月就在那一刻被爱深深的拥抱抚慰呢?

每一个观者观看便是一次与恩典相遇的特殊时刻 。

卡拉瓦乔1601年创作的《以马忤斯的晚餐》珍藏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是巴罗克艺术的里程碑作品,其戏剧性光影与人物表情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常有观者在作品前突然失声痛哭。作者用戏剧性光影构建的不仅仅是视觉奇观,更在画布上预设了属灵相遇的场域,那些洒在门徒惊愕面孔上的光,实则是为观者灵魂预备的启示触发器。艺术史学家约翰·伯格曾记录过一位退伍士兵的见证:"当画中复活的基督伸手掰饼时,我破碎的婚姻突然有了愈合的可能。"

我相信,每一位基督徒艺术家用心创作的作品,都充满著某种独特的神秘力量,这力量足以让那些关闭的心门重新敞开,与艺术技法实在关系不大。

就是在最近半年时间里,我自己坚持每天一副缠绕画发出去的这个过程中,已经有接近10位肢体被感动,开始咨询跟随。

如果你经常去观展,你难道就真的不会在某一个瞬间,被那些看上去稚嫩且有些残缺的作品深深的触动过吗?我坚信,那些肉眼可见的"不完美",正是通向神圣完美的阶梯。

正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说:"美在残缺处显明完整,正如光在裂隙中倾泻。"

我相信,今天基督徒艺术家的创作,无论我们从视觉上言说不可言说,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拍卖行的成交数字,不在于其技法是否娴熟,也不在于你喜欢与否,而在于某个瞬间,观者突然在色块与光影的裂隙中,窥见了永恒国度的微光,那微光正在照亮每一个观者。

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写道:"美不过是永恒降临的起点。"

或许,那些你看著不怎么样的基督艺术作品,那些被艺术史忽略的残缺的美,正在看不见的国度编织著不可估量的光之网路。当上海某画廊主为装置艺术《五饼二鱼》的点击量焦虑时,甘肃教会的孩子们正用这件作品的影像资料,在窑洞里进行著关于分享的生命教育。或许真正的艺术价值,终将在末日审判时显明——那时所有因作品萌发的爱、滋长的信、点燃的望,都将化作冠冕上的宝石,在永恒里闪烁。

专栏作者杨青,63年出生四川,13年受洗归主,23全职义工服侍分堂,做过医生、IT高管、记者、北漂、海漂;从事多个行业,非遗传承人,艺术工作为主。2016年开始以艺术培训教育为主,2000年疫情后开始探索学习艺术疗愈,目前艺术疗愈+美育教育,未来希望以圣经为根基的艺术疗愈服务到各类需要的人群!

"当代艺粹"专栏由《基督日报》与"香港艺术动力"合作推出

2 1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