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围悲剧话香港 馮國強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上午8:10 "檀岛滩岸, 点点燐光, 岂能及渔灯在彼邦?"——少见的港式怀乡歌曲;诉说著一个穷乏 但迷人的年代。这几只求一餐温饱的逃难年代;公共房屋内孩子交托彼此照顾、山寨厂内工友互诉悲喜、凉茶舖内街坊的欢愉和"丽的呼声"更永不寂莫—,这是一个艰难却有情 的年代。 由南中国边陲几近不知名的小渔村,发展成今天总是名列前茅的国际金融中心—是的,我们发展了我们的骄傲:最廉洁的政府、友善又具效率的公务员团队、灵巧又准确的商业运 作系统;香港,的确,是一个傲视世界的东方明珠。然而,同样的,至少在华人地区,我们的人际冷漠和缺乏人情味,恐怕也是同样有名—这当中,可有值得我们反省和留心的地 方? 十月十四日,继近期一连串家庭暴力惨剧后,天水围又发生令人扼腕的家庭悲剧;一名怀疑有精神病的母亲将一对子女由廿四楼推落街后再跳楼自杀身亡。事件发生后,各方反映 大致都聚焦在往后如何提供更整合、有效和足够的服务给予有问题的家庭,这些当然都是相当具建设性的提议和方向,只是,在动用最引以为傲的公共系统和资源后,我们仍得真 诚的问,在你我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可有甚么可以做而必需做的事情? 事实上,常识大概都可以告诉我们,随著香港的大都会化,我们城市的邻里关系是比前冷漠了—或许,冷冰冰的世界其实正是一种对生命的伤害和遗弃,而这种生命间内在的"失 联",也并非任何优良的外在系统可以完全补替,而倘若我们以为一套优质的服务系统就可完全支援甚至防范同类悲剧的重现,那无疑也是对生命本质缺乏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将 一己邻舍责任和情意完全外判/推诿给制度和系统,则更是对人其实真正需要甚么的误读和误判。或者,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和空间仍不少,拿基督徒来说,教会其实仍可扮演一个榜 样和先驱者的角色,在团契、小组中的相交中,我们多以温情、接纳、鼓励和欣赏去替代竞争社会中容易出现的尖刻、疏离和冰冷化——以致以行动推动和转化香港这个社群,建 设香港更多成为具"欣赏文化"、"温情温暖"和"守望邻舍"的社会,而非相反把冷漠和个人主义文化带回信仰群体。 香港,其实并非本然是一个冷漠、孤寂、只靠制度系统运作的冰冷社会,从五六十七年代难民社会的互相照顾、华东水灾的慷慨付出乃至南亚海啸里的全球捐款最多,都透露出香 港人热情温情的一面,或许,除却优质高效的制度,这是另一种难以盖掩的香港魅力—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真正需要和可以发展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