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天下:坦白性诡辩 廖長仁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上午6:38 近排看了几套中国大陆的电视剧,发觉剧本和制作的质素都真的很不错,特别对白的设计和字眼的运用,文雅而生动,令我自愧中文的水平真是麻麻。不过再看中国新闻和政坛,对语言的运用就更有叹为观止的感觉。 例如"梁林故居"的拆卸事件。梁林故居是民国时期文化界名流伉俪梁思成和林徽因生活过的地方。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是当代著名建筑师,中国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古建筑进行研究的学者,又是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立人,对中国建筑界有重大贡献。而梁林故居本身的建设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特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在上年三月亦将梁林故居明确界定为不可移动文物。不过今年农历新年期间,有媒体曝出梁林故居已被清拆,引起大众的不满,向当局质询。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即是将梁林故居界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部门在调查后解释,是有关开发单位对梁林故居进行了"维修性拆除"。梁林故居的原址基本上是个废墟,好明显是被"拆除"了,但加上了"维修性"三个字在前头,感觉不单是当局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是在做一些合情合理有益有建设性的事。 这种将两组吊诡性甚高的字眼放在一起运用的技巧非常高明,轻易地增加了不合理的事情的合理性。以后美国大肆轰炸其他国家,可以辩称为"人道性滥炸";阿爸毒打个仔可称为"爱护性虐打";小偷在市埸偷窃可自辩为"付款性偷窃",总之就是一种灵活性非常的诡辩术。 这种有创意的语言运用方式,官员用得多,身边替政府护航的人士多少都会沾染得到。例如在2009年,张维迎教授在《小康》杂志访问中指"中国所有人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在中国大陆公开谈改革,指的当然不是政治改革,而是经济改革。"中国所有人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张教授言下之意就是所有中国老百姓在经济上都得好处,生活有所改善。这个说法听在老百姓耳中,当然觉得与现实不符,不少网民都质疑这个说法。 后来在一个网上论坛上,请来厉以宁教授作客回答网民的问题,有网民就乘机问厉教授对张教授"中国所有人都是改革的受益者"这个讲法的意见,原意大概是希望听一些不太官腔,贴近民间一点的说法,怎料厉教授却提出一个诡辩性极高的讲法,指中国的穷人不应叫"穷人",而是该称为"待富者"。穷人也者,只是未发达,仍在排队等待发达的人士。其实这说法不无道理,等一世是等,等三代也是等,你不能说厉教授这个讲法错,只能慨叹自己无足够时间去验证。所以一众网民唯有折服,称厉教授的讲法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新性理论"。 面对著官员和政府护航人士的强词夺理,老百姓唯有也靠一些有创意的语言运用方式去自我安慰。例如重庆铜梁县教育局曾经要求所有小学生缴交9000元的"慰问金",向老师寥表心意。事件传出,有记者去了解了解,教育局长就回应说缴交慰问金是学生家长的"自愿"行为。另外宁波教育学院有样学样,要求毕业生向学院缴交"孝敬费",孝敬一下老师。有人去了解事件,校方同样指缴交"孝敬费"是学生的"自愿"行为。面对当局这些要求,当事人乖乖地向当局慰问孝敬之余,唯有自嘲是"被自愿"以平衡一下心理。除了"被自愿",中国的老百姓还作了一大堆如"被就业"、"被开心"、"被脱贫"、"被小康"等等的字眼,为求在当权者的漫天屁话中喘喘气。 当然屁话不是中国官埸独有,各地政坛都有,只要有职业政客的地方就一定有。只是在法治薄弱、政治封闭的地方,当权者的屁话特别恶特别臭,臭到会对老百姓的身心造成具体甚至永久性的伤害。 ********* 作者:廖长仁。土生土长于香港,现居温哥华,任歌邻基督教会传道人。 本文转载自歌邻基督教会网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