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指很多反佔中的教會領袖認為學生與巿民「騎劫」公共地方逼政府讓手是「手段不正當,必須反對」,但當中不少反佔中的教會領袖在去年1月發動了「愛家共融音樂祈禱會」,同樣是透過群眾運動向政府施壓反對就性傾向歧視進行立法有關諮詢。
當時教會大規模動員信徒在政總外集會,大會稱集會有5萬人之多,以展示龐大的立對聲音。羅秉祥認為去年教會領袖一面就可能出現的政策向政府施壓,另一面卻反對學生及巿民就另一些政策向政府施壓,認為屬「雙重標準」。
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教會領袖害怕政治爭議及社會運動,對於社會的關心只局限於沒有爭議性及不會與當權者起衝突的慈善事業,諸如扶貧、救災、教育、社會服務等。他批評這等教會只想作「和平之子」,但對社會公義有關的事業付諸闕如。
他又指消除社會不公的社會行動必定涉及說理與角力,促使當權者願意作建設性談判,亦必會面對輿論、罷工罷巿、大規模示威甚至公民抗命等壓力,批評教會害怕損害與政府關係,或怕被其他政治力量騎劫而保持緘默。
他提到這些教會領袖將25年前的「六四事件」視為道德上大是大非的事,但對於今年香港9月28日警察以暴力鎮壓佔中人士的行為保持沉默,他認為這些宗派教會的雙重標準已造成道德公信力危機,引起信徒不滿,認為教會有責任高調呼籲政府克制及重啟談判。
去年1月「愛家共融音樂祈禱會」主要參與宗派為本港「三宗」,包括播道會、浸信會、宣道會等屬下教會,亦有不少其他福音派教會參與,大會報稱參加人數5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