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压力爆煲 精神科医生廖广申:信仰x健康生活不可或缺

从医学与信仰角度剖析如何帮助青少年跨越情绪风暴

DSE放榜压力爆煲 精神科医生廖广申:信仰x健康生活不可或缺
精神科专科医生廖广申表示信仰对精神健康有极大帮助,同时也强调运动及休息的重要性。(图:基督日报)
DSE放榜日来临,考生压力爆煲问题引发社会关注。精神科专科医生廖广申指出,曾有DSE求助学生患上"拒学症",即因压力过大完全无法上学,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究竟学生的压力从何而来?家长和老师如何识别求救讯号?让我们听听廖医生从医学与信仰角度,剖析如何帮助青少年跨越情绪风暴。

记者:您平时会遇到DSE考生来求诊吗?放榜这段时间是否特别多学生承受不住压力?

廖医生:确实不少DSE考生因为压力问题来找我,放榜是学生压力增加其中日子,学生在三个时期最容易出现高危情况:

第一种是开学前后8月底至9月初。我曾遇过有学生虽然已获大学预先录取,仍然对上学读书感到恐惧,他们已经习惯在焦虑中读书,就算进了大学,心理问题还是未改善。第二种是考试期间,学生当然压力大,不过考完试通常就能松一口气。第三种是放榜前后。

其实很多学生的情绪问题都不是突然发作的,从中四、中五就开始一点一点累积,到最后压力大到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这种现象不仅限于香港,在中国内地和台湾也都有类似情况出现。

记者:这些压力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学生通常出现哪些症状?

廖医生:压力源头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学生个人因素,例如自我要求过高、完美主义倾向;其次是学校环境造成压力,频繁的考试测验制度无形中给学生制造了许多挫败感。

当压力超出负荷时,学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最明显是"拒学症",即是因压力过大而完全无法上学。在心理层面,常见的表现包括焦虑、抑郁、易怒、与人冲突,有些人会选择"躺平"完全放弃,严重的会产生自杀念头,这反映了为何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生理方面可能出现腹痛、胃痛、头痛、心悸、手震、失眠等症状。有些学生会出现沉溺行为例如吸食"太空油"。

即使是基督徒学生也难以幸免,当压力过大时,他们同样会出现不想参加教会活动、抗拒事奉等情况。 记者:您刚才提到学生在压力下可能出现吸食"太空油"等沉溺行为,是否接触过这类个案?

廖医生:确实有接触过。不过这类学生通常不会主动求助,大多是透过家人、老师或社工的鼓励和引导才愿意前来就诊。

记者:在治疗情绪或精神问题的学生时,您通常会采取什么处理方式?

廖医生:我的做法是先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引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想法,当中去发现他们家庭问题、校园欺凌或感情问题等困扰。我会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生活情况,包括成长背景、家庭和同学关系、教会生活等,这样才能准确找出问题核心,提供适切的辅导和治疗。我通常首次会谈会安排一小时,以便充分了解他们。

对于情绪问题,我会先尝试心理辅导。若情况较严重,出现脑部分泌失调等生理症状,就需要及早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这样能更快速有效地帮助他们康复,避免病情拖延恶化。 记者: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发挥哪些具体作用?

廖医生:当焦虑症状严重到出现交感神经失调或自律神经失调时,代表长期压力已导致脑内神经传导物质失衡,特别是正肾上腺素和血清素。正肾上腺素失调会引发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影响专注力和记忆力;血清素能调节正肾上腺素的作用,帮助神经系统恢复稳定。

药物能有效调节这些生理机能。我相信上帝创造我们时,不仅赋予心理层面,还有身体机能,而医学知识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治疗这些生理问题。

记者:哪些明显的压力讯号可以让人察觉学生可能有自杀倾向?

廖医生:例如书写遗书、谈论死亡或离别、在不寻常情况下道别、突然将珍爱物品赠与他人,或是突然联络久未往来的亲友。特别注意是情绪的突然转变,譬如从沮丧低落突然转变为异常平静甚至开心,父母和老师最需要关注这种反常表现。

记者:父母和老师在介入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廖医生:父母和老师最重要是扮演聆听者的角色。首先要保持冷静,表达对学生的关心,预留充足的时间陪伴他们。在沟通时,要学会尊重和接纳子女和学生的想法,重视他们说的话,有助提升他们的自尊心。

记者:哪些方法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健康?

廖医生:规律的运动对改善情绪很有帮助。运动能增加正肾上腺素,维持大脑正常运作,建立自尊心,有效对抗抑郁。同时,运动也能促进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绪并增加幸福感。

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运动,持续4周以上就能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如果能持续10至12周,抗抑郁的效果会达到最佳状态。不论是带氧运动,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类型,都能产生正面效果。

我认为提升睡眠质素也很重要。良好的睡眠能让人精神饱满,做事更有效率,心情也会更轻松,对身体健康有益处。我建议培养规律的作息时间,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避免打乱生理时钟,同时尽量减少白天午睡的习惯。睡前不宜做太剧烈的运动,避免观看令人紧张的影片,也不要与人争论严肃的话题。如果环境允许,可以播放一些柔和抒情的轻音乐来帮助入睡。 记者:当学生因压力无法入睡时,您有甚么方法帮助他们入睡?

廖医生:许多学生因课业压力导致入睡困难,影响睡眠质素,我建议若躺床超过15分钟仍无法入睡,应起身做些单调的活动,例如阅读枯燥的书籍,直至到感到困倦再回到床上,同时要学习放下重担,正如《圣经》所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记者: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帮助?

廖医生:我最近主持一个国际讲座,提倡信仰生活与情绪的关系。我提出良好的信仰生活能提升生活满足感、降低抑郁风险、加速康复,减少自杀倾向和成瘾行为。许多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都强调灵性培养对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例如面对压力时通过祷告可感受到上帝的陪伴;同时建议家长鼓励子女参与教会活动,有牧者、弟兄姊妹的支持,良好的人际网络减低孤单感觉。即使非信仰家庭,也可考虑让孩子参加学校的宗教活动,香港许多学校有宗教背景,可以提供丰富资源或引介到教会。

研究显示,宗教信仰是防止自杀的保护因素。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调查发现,在十万人口中,有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地区的自杀率(低于5%),明显低于无信仰地区(约9%),其中伊斯兰教国家因教义禁止自杀,自杀率尤其低。 记者:您是否曾在学校推行生命教育?

廖医生:有的,我在讲座中会为师生提供实用减压技巧。但培养学生正向人生观不能单靠一次讲座。学校社工和辅导老师需要持续接触高风险学生,长期引导他们建立正向思维和减压方法。

我认为学校要提供足够的兴趣班和运动机会,而非一味追求学业分数,特别在教会学校建议他们营造信仰气氛,让学生在共同面对困难的环境中成长,远比独自承受来得有优势。

记者:您想对DSE考生说些什么鼓励的话?

廖医生:人生充满各种机会和阶段,关键是不要放弃,只要保持努力,当机会来临时就能把握。许多成功人士未必起步顺利,但靠著坚毅精神、勇气和积极态度,做好自我管理,避免重大错误决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人生观,最终闯出一片天,走出自己的路。

记住,前面仍有很多机会等待你们!

4 2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