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九培靈研經大會早堂將主講《創世記》

今屆研經大會講員楊錫鏘牧師專訪

港九培靈研經大會早堂將主講《創世記》
楊牧師的辦公室裡,貼了不少女兒的照片,為他工作帶來不少力量。(攝影:陳麗斯)
一年一度、為期10天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將在8月1至10日城浸舉行。今年中國神學研究院院牧楊錫鏘牧師擔任早堂研經會講員。本報特訪問了楊牧師。他細說了他的蒙召經歷,以及他將在港九培靈研經大會與大家分享的訊息。

楊錫鏘—這名字聽來擲地有聲,但這位頭髮已有點漸白、談吐溫和爾雅的牧者在拍照時卻顯得有點緊張。但當記者提起他剛大學畢業的女兒時,他就不期然地放鬆下來,眼角亦流露出笑意來。

蒙召、蒙福、蒙恩的人生

蒙召…

楊牧師信主和蒙召過程又平淡得不能再平淡。

「我12歲約6年級時信主,自細在教會長大;但直到進入大學,都從未真正思考生命。大學第二年時我忽然發覺原來我與不信者無分別,都一樣想著怎樣賺錢、怎樣在行內發展。當時我參加的團契開始講關於使命感、召命的問題,我醒覺到基督徒不應這樣,開始考慮神要我做什麼。」

不少人認為神呼召人時必定是轟轟烈烈、必定有什麼明顯的徵兆,楊醫生只是把自己的醒覺視為神的呼召,並開始「動身」,在教會教授主日學,更在聖經上多下功夫,準備自己成為執業醫生後多在教會事奉。「後來負擔越來越重,神早已把呼召放在這裡。」

獻身…

由於楊醫生太喜歡研究聖經,後來當他成為醫生時,他辭了職,並到神學院接受裝備,打算在這期間考慮全時間事奉。

「一切都來得很自然。」楊醫生淡淡的說。「我覺得神呼召人的方法都不一樣。我肯定自己有負擔,但當見到很多人對召命的掙扎時,我反而怕自己太自然…」他笑說:「我想肯定自己的負擔是否真的:是出於自己的興趣、還是真的神的呼召呢﹖」

結果神通過一個小小的「考驗」給了他清楚的答案。當他全家移民時,楊醫生清楚地感到自己的負擔,並堅持留在香港教導聖經。這事情令他清楚了他事奉的負擔不是出於自己、乃是出於神。就這樣他進了加拿大維真神學院修讀文憑課程,後來更肯定了全職事奉心志,再攻讀碩士課程。

關於港九培靈研經大會…

在今屆港九培靈研經大會裡,楊牧師主講題目是「愛造的人生:蒙召、蒙福、蒙恩」,經文取自《創世記》1至3章。楊牧師先解題:「我的信念是,創世紀的關注點不是科學,我相信聖經的關注是『誰是創造主』,祂話事,祂有主權,一切都由祂所定。所以如果我們是受造物的話,要按著造物主的心意生活。」

「創世紀第1章講神的分配—從創造神學看,我們會發現聖經並非講大自然如何漂亮,反而講人生的秩序,從空虛混沌到有秩序的創造,每件事都有神的分配和目的—神給我們生命有福有禍,但都有神的計劃,所以我們人生在世,要跟著祂的心意生活。」

楊牧師選擇這篇訊息,是因為看到基督徒的生活脫離了信仰的本質。「現在的信徒著重救贖、少講創造,信仰裡很少去看我們與物質世界的關係。基徒每日花上最多時間在工作、起居飲食、賺錢、生活…我們90%時間似乎與信仰沒有直接關係。但看傳道的話,世界是神所賜下、創造、分配。但我們的生活忽略這世界,沒有尊重這樣的神的創造。」

信徒生命都有呼召

楊醫生相信自己的出生便帶著召命。「我入醫學院時已是基督徒,其實我大可以與其他人一樣,使用自己的專業賺錢,但當思想創造時,我會問:神把我放在這裡有什麼心意﹖祂給我什麼恩賜呢﹖怎樣運用金錢才合乎祂的心意呢﹖」

他為如果沒有神的呼召,他可能與其他基督徒醫生一樣賺大錢,然而他相信這是神創造時所賦予的崗位時,他就把它看為呼召。「我認為不一定所謂屬靈的事奉才有意義,只要從神領受的,即使是掃街,也是事奉。」「關鍵是把自己的本份做好。」

怎樣享受人生﹖明白人生的虛空時

楊醫生最喜歡聖經哪一卷書呢﹖

「我最喜歡的是傳道書。創世紀第一章教我們怎樣享受神給我們的禮物,而傳道書強調人生的空虛,要明白人生是空虛的,才能去享受。(你怎樣享受呢﹖)很多人享受不到,因為不斷追求卻不能滿足。要看到人生是不能滿足的,去享受這個。」

「神給你的一份禮物要好好去享受,但你不斷追求它、依靠它時,就會感到虛空。」他說:「神給你的是最好的,要有知足、敬畏的心。」

「這是很現實、很物質的世界。香港人有很多享受,但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享受﹖這就是創造神學—看看世界被創造時是怎樣的,去跟從這個規律。」

楊醫生將在今年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中講神創造以及蒙召的人。從他的分享裡,不難發現楊醫生本身就是蒙召、蒙福的人生——相信神的創造、甘心放下自我的生活回應神的呼召。

楊醫生向記者表示,要在港九培靈研經大會上向這麼多人講道對他來說很不習慣,並且感到有一些壓力。然而在上月在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的「男士聖經大會」中擔任講員的楊牧師,看來熟練而淡定,相信在研經大會中亦能得勝有餘了。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