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派学术界人物签署《中国现状与未来》共识 国内外重视

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四派学者研讨结果

2013年第六届中国神学论坛——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
牛津中国神学论坛第六届研讨会。(图:中国神学论坛)
2013年第六届中国神学论坛在牛津顺利召开,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学术或思想背景的中国学人进行研讨,并签署了名为《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共识文本(全文按此)。创办人王文锋接受国内基督教媒体《基督时报》采访,表示此次共识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访问中王文峰指出,2013届研讨会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关乎中国基督教学界与中国思想界的对话,更是关乎中国思想界最大派系之间的对话,又认为"在学者『内战』异常凶猛的中国,文本的签订算是个奇迹"。

此次签署文本的代表有28名,当中6名为自由主义学者,包括秦晖、许纪霖、徐友渔、高全喜、 郑也夫和金雁;代表新左派的学者有吕新雨、黄纪苏及罗岗;代表新儒家的学者有陈明、干春松及姚中秋,而基督教研究学者则有何光沪、高师宁、黄保罗、刘澎、卢敬雄、孙尚杨、孙毅、王文锋、邢福增、杨凤岗、杨熙楠、姚西伊、赵林、曾庆豹、郑家栋和 朱晓红。王文峰认为从赴会嘉宾的背景来看,此次论坛是"中西方两大文明群体的高水准对话"。

此次研讨会除了中国及欧美学术界的重视。文本的签署在国内也硬起了媒体的高度重视。王文锋透露,《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正在对共识文本的产生做专题的采访报导,采访了多位参与签署的学者,最近即将见报。许纪霖教授在共识文本产生后不久便更指出"这件事注定将载入史册"。

中国神学论坛由王文锋自2009年创办,异象是做成五大平台,包括:"神学教育与牧会实践的连结平台"、"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的共融平台"、"内陆教会与海外教会的互动平台"、"三自教会与家庭教会的对话平台"和"中国教会与中国政府的沟通平台"。论坛每年邀请特定对象举行一次研讨会,最初邀请教会内部牧者的讨论、再到三自教会与家庭教会牧者的互动、再到中国教会与海外教会的互动,而今届再进到中国基督教学界与中国思想界的互动。

2013届中国神学论坛的特点

王文锋指出,这次研讨会体现了如下特点:从文明地域来讲,它是基督教信仰与中华文化这两大文明之间的直接对话;从思想界域来讲,它是中国基督教学界与中国主流思潮派系之间的专题对话;从中国思想界的角度来讲,它是当代中国三大主流思潮之间的高端对话。

召集这次的三派思潮与基督教学界对话的想法是王文峰去年8月在美国举办中国神学论坛第五届研讨会之前,就有的想法。萌生这种想法的几方面考虑,其一,基督教群体与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还有很多的隔膜和误解存在,因此如何能够消除这种隔膜对于基督教群体和中国文化群体之间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其二,目前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陷入了方向性的困惑和分歧,既究竟中国将走向何方?而经深入探究后便发现,其实这种分歧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思想界的分歧,因此如何邀请正处于严重分歧之中国思想界各派代表人物一起对话,不仅是出于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也体现了基督徒"使人和睦"的博爱精神。其三,也希望借著与中国思潮界各派代表性人物的对话,传递出中国基督教群体关心国家、社会及民众向上向善的良好愿望。

非基督教学者对《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的评价

三派思潮学者与基督教学者签署的《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文本正是今届论坛的果实。王文峰又认为,除了基督教界的好评声外,需要看非基督教的资深学者是如何评价的。共识文本签署后,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著名学者徐友渔和许纪霖指出,这份共识文本的形成对整个中国思想界来说都具有历史的里程碑意义。文本的促成,将打开近二十年来始终处于对峙状态之中国思想界的对话先河。

此前二十年来,众多学者和机构都曾多次尝试召集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一起商谈共识的话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都没有促成。王文峰认为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在于各派学者对中国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国有财产流失"等有著不同的解读。其二,是各路学者在长期的思想交锋中已带入很多的个人恩怨和纠纷。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思想界的分歧超乎常人的想像,其思想对峙之深、关系相持之僵、交锋形势之烈、参与人数之多乃中国思想史上所罕见。在有些人看来,平生是不太可能看到自由主义、新左翼及新儒家的代表性人士会坐在一起商讨共识问题。

而这次牛津论坛促成的共识文本,打破了以往的"不可能"。许纪霖教授在共识文本产生后不久更指出这件事注定将载入史册。以上是一些非基督教学者的评价。

打破基督教界与思想界零星对话的局面

王文锋又表示,文本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中国思想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做了一件美事。就基督教自身来说,它也是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第一次就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与中国思想界的代表们一起促成了一份共识文本。众所周知,往常基督教群体与中国思想界的对话和沟通都是零星的,而这一次则是中国基督教学界与中国三大主要思潮界的一次全面对话和沟通。

就这个意义来讲,它对基督教如何体现文化使命具有里程碑意义。据一些人分析,这或许将开启中国基督教学界与中国思想界代表人士们共同关注和探讨中国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先河。

除非基督学者的评论外,王文峰认为基督教群体要让中国社会及民众感受基督徒的价值,不是靠去说的,而是实实在在要去做的。就这一次的会议和共识文本来说,它也只是一次会议和一个文本,它代表不了中国基督教群体全部的努力和付出。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基督教群体,无论是教会界还是学界,大家需要做的是,对内要把教会各项的事工完善起来,牧师要努力把牧会的事工做好,参与文化使命的牧者要清楚自己的使命然后寻找一些合理的切入点,然后努力做好教会与社会的衔接工作。他说:"我最反对的是基督教内部之间存在不健康的张力,当然张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健康的张力应该要避免。比如基督教牧者与基督教学者之间的隔阂,牧者时常会轻易判断学者没有属灵生命,因此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而学者也会判断牧者说话太武断,缺乏客观,因而不愿接触。"

召集三派思潮与基督教对话的过程 盼望中国基督教不是"一只翅膀在飞"

王文峰分享说:"大概在2012年中旬,经过一段时间对三大思潮交锋历程的梳理,我的确感受到这期间的艰难。之后我便思考构思这么一次会议现实吗?尤其是倡议一个共识文本。于是我便开始有点想打退堂鼓。在很多个宁静的夜晚,我静静地跪在书房里,一边注目著书架上这些思潮代表性人物的书籍,一边透过窗户仰望上空中那位超越的造物主。经过一次次的祷告和沉思,我发现内心始终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喜乐与平安在支撑我往前走,于是我与同工们便决定我们必须要把这事做成。现在想想,或许这就是『天时』吧。"

"而就这次研讨会和共识文本对基督教自身的深远意义,我上面已提到,一方面这是中国基督徒参与中国思想界共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次宝贵经历,尤其这次是首先由基督徒倡议的。另外,通过这次事件,也督促中国基督教群体自身应该要做更好的心里准备和装备,以便日后在更深入中国社会和文化群体时能有更全面的作用。"

"在这里我尤其希望提一点,那就是中国基督教的发展绝不应该一只翅膀飞,即关注教会成长的人只是待在教会里发展,而推动文化使命的人只是停留在社会层面。应该要意识到,中国基督教的发展需要中国基督教的牧者和学者携手共进才能最终促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王文峰对于中国基督教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评价

王文峰又对于中国基督教现状及未来发展作出评价,认为中国基督教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相融期」:「这种相融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正处于传统基要信仰与普世派系信仰相融的时期,就是说随著中国牧者与海外牧者交流次数的增加,中国教会的这种基要信仰体系正与从海外传递过来的宗派信仰产生频繁的交流,于是便出现中国教会群体之信仰体系的相融期,即传统基要信仰与海外派系信仰的相融。

其二,是城市教会与农村教会的相融,随著国家城镇化计划的逐步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作为处境在其中的教会也一样,城市教会与农村教会也将会引来一次重大的相融。对于这种相融,我个人觉得城市教会应该要做好针对农村移民之信徒的牧养工作,而农村教会,尤其是农村大团队教会则应该要作好如何在城市植堂的心理准备。

其三,是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的相融。很多教会都已意识到教会的使命不仅仅是带领人信主,同时应该要深入到各领域去积极影响社会,包括在教育、文艺、企业等领域去『发光做盐』,因为如何来衔接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不仅是当代中国教会必须要面对的挑战,同时也是圣经所教导的使命。我个人觉得观念和人才是关键,观念的更新将会推动中国教会有意识地去推动文化使命,有关观念的更新,我认为组织中国牧者去海外考察将是一件非常有效的事情,而且也看到近些年很多教会都在这样做,比如组织教会去韩国、香港及新加坡考察当地教会发展的情况。而人才的提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鼓励众多在职场里有身份的基督徒参与事奉,为此教会也可以考虑设立教师团契、医生团契、学生团契等。」

他又提出中国基督教未来发展必须要意识到两点,包括如何让后备全职牧者越来越具备素质,包括灵命、品格、视野、神学素养、知识面、才干等,以及如何最大化释放信徒的生命能量,即要让每个信徒都能成为一个带职的事奉者或一个教会能否发展和复兴,关键就在于其牧师领袖能否主动推动手下的信徒参与事奉。

如何推进中国神学论坛下一步的发展?

他指出,就常规的研讨会宗旨将始终围绕中国基督教及中国社会最关注的话题,去展开对话和研讨,例如"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金砖五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基督教与发展中国家"等话题。他说:"其实我们的愿望是希望在每个州轮流举办中国神学论坛,比如前年在亚洲,去年在北美,今年在欧洲,那么下一年就得轮流到南美。如果下一届选在巴西,那我们就会重点邀请包括巴西在内的金砖五国学者参加会议。"

他又在中国作梦,希望能在北京建一个兼咖啡吧和书吧为一体的咖啡厅或者茶吧,作为学者私下沟通和交流思想的平台,一方面作为基督教学者与中国思想界学人的一个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也作为学者们会客、小型讲座、新书发布的平台。但这些梦想则有待落实:"当然,这个构思涉及资金的投入,因此我们会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在去落实。"

《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共识文本(全文按此)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