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调查发现,三分之二家长表示对"强制举报条例"内容不清楚;近八成受访家长曾因管教子女的问题而出现情绪波动,当中近三成甚至曾经情绪失控,惟过半家长未有寻求协助。有近三成家长认为适当体罚能改变子女行为。超过四成家长认为管教子女时或会不小心触犯虐儿相关条例,最希望学习亲子沟通及管教技巧以应对问题。
YMCA家庭社会工作小组今日发表"家长对『保护儿童』及『强制举报机制』的认知"调查结果,并邀请执业律师、香港调解仲裁中心主席、客席法学教授苏文杰(Albert)于发布会上分享其见解,并提醒家长教导子女时不要抱"恨铁不成钢"心态,打骂子女,令自己误堕法网。调查于去年7月至11月期间进行,以问卷形式访问了2,539名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长,访问家长对保护儿童及"强制举报条例"的认知,以及亲子沟通和管教情况。
近八成家长因管教子女令情绪波动 过半家长未有寻求协助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高级企业拓展经理杨智显先生引述调查结果表示,家长对构成虐儿的行为未有充分认知,例如约四成受访家长不知道"将年幼的孩子独留在家/处所内"(38%)、"将其困在厕所/房间/厨房/推入衣柜"(41%);以及约一半受访家长不知道"故意不让其上学"(46%)以及"让其有机会私自接触药物"(54%)等均有机会触犯虐待儿童的相关条例,甚至有两成(19%)受访家长认为"用物件击打"不触犯虐儿相关条例。超过四成(42%)家长认为管教子女时有机会触犯虐儿相关条例,就此问题家长最想学习的依次为亲子沟通技巧(63.7%)、管教技巧(59.9%)及情绪控制(51.7%)。
有关对"强制举报条例"的认知程度,三分之二(66.7%)受访家长表示对该条例内容并不清楚,约三成受访家长误以为目击者、亲友、邻居、同学家长属"强制举报者"。普遍受访家长对需要强制举报的专业人士(如老师、社工)表示信任,近六成(59.1%)家长信任相关专业人士会作出合适的举报,表示不信任的不足一成(7%)。对于接收资讯的渠道,近四成家长表示会透过学校讲座/通告或社交媒体了解有关"强制举报机制"或"保护儿童"的讯息,仅得约一成半家长表示会浏览政府网站。
至于管教子女方面,九成受访家长于过往三个月曾因管教子女的问题而感到"劳气",当中约六成(57.1%)表示与子女的生活习惯有关;近八成(77%)家长曾因上述管教子女的问题而出现情绪波动,四成半家长感到"经常情绪波动",有近三成(29%)甚至曾经出现情绪失控。尽管超过七成受访家长在成长期间,曾经历或目睹对虐儿施以肢体暴力或冷暴力的行为,幸大部分受访者都未有将行为延续至自己的下一代,惟亦有小部分会以辱骂(15%)、冷暴力行为例如刻意对子女表现冷漠和不顾(10%)、甚至用物件击打(3%)。同时,仍有接近三成(27%)家长认为适当体罚能改变子女行为。
求助方面,过半(51%)家长表示未有因管教子女寻求协助,若然求助,对象首选为朋友(23%)及学校(20%)。过半(55%)受访家长指主要管教知识来自个人成长经历,其次为学校讲座/通告(45%)。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协调干事施文欣女士表示:"虐儿个案的成因复杂,但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理解,都不应该以肢体暴力或冷暴力令儿童出现生理或心理伤害。家长要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要,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理解子女感受,避免以打骂或忽视方式回应子女,才能有效的双向沟通,做到『始于觉察、终于释怀』。"
她亦引述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指出若发生虐儿行为,身边人漠视不理,会让施虐者产生壮胆的效应,并可能加剧其虐待行为。作为市民大众应多关心身邉朋友或邻居,留意是否有虐儿情况;当怀疑身邉有虐儿个案,请不要犹豫或过份忧虑,主动向警方报案,向受虐儿童伸出援手。
执业律师、香港调解仲裁中心主席、客席法学教授苏文杰律师指出,就大部分受访家长不认识的法例内容,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情况,是独留儿童在家导致疏忽照顾;苏律师建议多向家长进行教育,他亦提醒家长教导子女时不要抱"恨铁不成钢"心态,以为只是用严厉的方式管教,打骂子女,令自己误堕法网。苏律师亦指出,法例现阶段虽然只列出25类专业人士(涉医护、教育及社福范畴)为强制举报者,但出于保护儿童及社会道德,也呼吁一般巿民遇见虐儿事件,也尽公民责任举报。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支持"强制举报条例"之落实及执行,这实在是保护儿童免受不同形式伤害的重要一步。然而,家长确实也是保护儿童的重要持份者,所以家长的支援及对有关条例之认识也十分重要。所以本会作出以下建议:
给家长及照顾者的建议:
多关注自身情绪以提升情绪管理:
1. 恒常进行简单静观练习(Mindfulness):专注于呼吸数分钟、静观步行、静观伸展; 2. 透过静观观察自己身体的反应及信号,以及思考和情绪变化的过程; 3. 尝试觉察过去父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观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愤怒、冲动、沮丧等情绪,避免被"过去自身孩童时代"未处理的情绪或事件影响"当下的亲子关系"; 4. 进行自我觉察,有助家长多觉察自己的情绪,并及早意识受压情况,适时舒缓压力; 5. "6秒法则":当愤怒来临时,家长可以在心中数6秒,让自己冷静下来,同时也待子女情绪平稳后,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一起找出冲突根源。 多发掘并善用外在资源:
1. 育儿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旅程,外在的交流和支援非常重要; 2. 鼓励家长参与社区服务中心举办的同路人小组,在专业社工的联系及支援下,与其他面临相似挑战的家长互相倾听与扶持,有助家长改善身心健康; 3. YMCA家庭社会工作小组连续多年举办"静听SUM声"亲子营,为参加者制造优质的亲子时光,每年的主题不同,包括静观、亲子摄影、保护儿童法律讲座等,亦会教导家长亲子沟通及管教子女的技巧; 4. 鼓励家长及照顾者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了解"强制举报条例"的具体内容,防止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1. 建立亲密和谐的夫妇关系,方能同心协力引领孩子走正道; 2. 多赞赏和鼓励孩子,能够为孩子带来快乐、自豪和满足感; 3. 建立亲子间的美好回忆和信任关系,就如"正面的情绪存款",即使日后出现冲突时,亲子间仍能有良好的沟通基础。
(资料来源:YMCA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