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踏异国难适应 事前跨文化训练减少"伤亡" 編輯室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 上午9:43 宣教士踏上工场,由冷气处处的先进城巿走进水电皆缺、卫生情况落后的部落,无论是环境适应、生活文化、语言沟通都会遇上极大冲击。作为"铁三角"之一的差会如何帮助宣教士准备好以迎接全新的工场挑战﹖ 神州华传东南亚及中亚宣教工场主任何俊明日前发文分享神州华传的跨文化宣教训练——PRICE。PRICE是神州华传的跨文化训练名字,表明了宣士要付出的代价。PRICE代表了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资源撷取(Resource)、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ion)及事工建立(Establishing ministries)五方面。 何俊明介绍,早期的PRICE训练在美国的总部举行,为期四星期。但在训练期中,宣教士的生活、饮食等都保持华人的文化,未能达到整全的跨文化训练程度,因此在2007年开始,PRICE训练转为在泰北举行,而训练不再单是纸上谈兵,更包括在语言、饮食、住宿、交通、文化体验等内容。例如学员需学习吃当地人口味的简单食物,住宿在没有空调设备、卫生间设备简陋的宿舍,并要每天步行至上课地点等。 结果在三年的学员评估上,差会发现受训者认为PRICE训练对他们适应工场文化有一定的帮助,这些学员包括已进入工场一段时间的宣教士。有学员表示训练期间导师并不为宣教士提供一些标准答案,但提醒他们要在工场上保持对文化的敏锐的洞察力,如此的提醒对他们在工场实战时有所帮助。 何俊明分析,宣教士到工场前的受训让他们有机会重整自己及反思。若没有训练期,他们将在忙碌的准备后立即踏上工场,未有时间想到文化转换带来的种种问题,而训练期间给他们的反思空间是训练另一层面的实用性。另一方面,训练课程给宣教士提供建立关系网络的机会,有利于他们日后互相联系及支持。 他又表示虽然宣教士在跨文化宣教训练后仍会在工场上碰上种种问题,但如此的训练仍是被认为有价值和实用。又指出不少新兴多产宣教士的国家因缺乏事前的跨文化训练而导致伤亡率高的情况,而华人宣教士相对长久,肯定了跨文化训练的必要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