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绍昌牧师:七十亿的祝福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推估,世界人口的第七十亿个地球公民果然在二○一一年十月卅一日诞生。这次没有选定那个幸运儿作为代表性地球第七十亿个公民。十二年前,第六十亿个婴孩,名叫亚南‧梅维契,现在与全家还住在波士尼亚的塞拉耶佛,生活贫困。现任秘书长潘基文更是悲观地说,这第七十亿个婴孩,无论是男是女,都将诞生在一个贫富两极的"矛盾世界"。他在接受《时代》杂志专访时说,粮食很多,但仍然有十亿人,每天上床睡觉时,仍是饿著肚子。许多人享受奢华的生活方式,但还有很多人活在极度贫穷之中。 全球的人口成长,好像一辆煞车不利落的汽车,似乎煞车已经踩下,但依然继续前进。人口包袱已经沉重的国家,如中国大陆与印度,都在努力著控制生育。但是,即使许多已开发国家的生育率都偏低到警讯边缘,在未来相当多年中,全球人口仍然将以每年八千万的速度成长。根据估计,以每秒钟有四点四个婴孩出生,在二○二五年,世界人口将有八十亿,二○五○年有九十三亿,二一○○年超过一百亿。人口数目字将变得好像天文数字。 七十亿人口的确是地球的大事。人口暴长必然造成粮食不足,分配不均,人口老化问题,全球城市化的问题。再加上气候变迁,造成干旱和饥荒的危机增加,这些都将如影随形,是你我有生之年不会轻易消失的头疼议题。 积极面对都市化 这七十亿的人口,分布将会越加不平均,就如贫富差距扩大一样。目前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人居住在大都会之内,而且比例还在上升之中。根据估计,到二○三○年间,开发中国家都市人口,每天有二十万人涌进都市。人口都市化是个全世界的趋势,因为工作机会、教育资源、医疗保健等因素,每天都有人不断地涌入全球各地的大都会,城市只能不断地膨胀。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前十大,已经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最大的东京,人口三千二百五十万。连"最小"的马尼拉,人口都有一千六百三十万,若以国家身份排名,是世界上第六十三名。而第一名的东京,超过二百九十七个国家! 都市化一直是人类史上的趋势。乡村当然是重要无比,但向来是少数几个都市就主宰了一国家。都市的外表可能是亮丽的,资源总是比乡下丰富的。但是,任何一个大都会,无论再文明富裕如欧美,都有藏污纳垢之处、有贫穷的口袋、有犯罪的温床。这些地方正是需要福音的地方。全球迅速地都市化,对教会有什么影响?教会当如何因应呢? 二○一○年十月,在南非举行的洛桑会议中,纽约市"救赎主长老教会"的柯勒牧师,发表了一篇"全球的教会需要进入都市"专题演讲,颇有洞见,值得深思。他确认都市化的趋势,因此他的理论很简单:基督徒若想要藉著耶稣基督改变人们的生命,一定要要关注都市的发展。有几个重大的理由:(一)年轻的社会青年不断地涌向都市,(二)在大都会地区,新移民比起在老家时,对福音的态度更开放,(三)可以接触到对社会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族群与专业份子,(四)更有机会接触到穷人,在全世界的城市居民中,大约三分之一是住在违章建筑之中。偏乡应当多得到重视,但关注都市确实是紧迫的事。 今天,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口住在都市里,而且比例还在增高之中。快速的都市化,让政府、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平常百姓都措手不及。无论是否来得及应变,教会必须跟上。现代大都会区的教会与传统的教会有相当的不同,并且只怕差异会越来越大。一个现代都市教会必须很快地将人带入教会,还必须将教会带入会友的职场之中、必须帮助会友如何将真理应用在复杂多变,甚至伦理价值被扭曲的职场之上,必须能忍受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必须能胜过多元宗教信仰的混淆,必须学习能容忍、努力增进比较冷淡但尖锐的人际关系,必须接受不断的改变与挑战,必须关心社会正义,必须关怀弱势,必须学习开放合作。而最最重要的是,在这些之外,必须要保持福音的纯正,以及不屈不饶传福音的火热。大都会的教会充满机会,却是不容易的。 上帝的儿子曾经走进都市,也走进乡村,曾经出入富豪家中,但更多时候欢喜进入贫苦百姓之家。"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各会堂里教导人,宣扬天国的福音,医治各种疾病、各种病症。"(太九35) 在任何一个国家之内,都市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起都市人与乡村居民的贫富差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贫无立锥之地的都市贫乏者,不见得比乡村中的贫乏者更容易过生活。 心甘情愿的资源分享 这七十亿人,甚至将来的一百亿人,都要生于斯,饮于斯,共享这有限的地球资源。一枝草,一点露。但是,资源分配的现状是极为不平均的,也可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举个简单的小例:美国人口有三点一亿,肯亚人口有四千万,约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但是美国的消费是肯亚的三百廿倍。相较于富有的西方人和少数的亚洲人,贫穷的非洲与亚洲仅使用极小部分的全球资源。我不敢说,富裕的国家应该有道义责任,必须扶助、甚至救济贫困的国家。政治毕竟是利益之间的折冲樽俎,这种大规模的扶贫,就交给国际社会与国家公器去烦恼吧。 我倒更喜欢这么想著,在个人的层面上,基督徒能做什么。主耶稣没有意思要建立一个大能有为的政府,因为祂的国不属于这世界。祂只是简洁地吩咐我们,背起十字架,跟从祂,作主门徒。祂没有指望世上的政府经济能改变生命,或改变世界。刚过世不久的福音派舵手斯托德(John Stott),曾经论到基督徒如何作光作盐,能影响世界的四个方式:第一个是基督徒"有祷告的能力",第二是"有(圣经)真理的能力",第三是"有以身作则的能力",第四是"有团结合作的能力"。我愿意在此多谈些"以身作则"的事。其实,这也就是见证的能力。基督徒蒙召,正是为了这个重要的能:"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可应用的事很多,就谈谈资源分配的问题吧。资本主义向来是强于生产,而弱于分配;而社会主义正好是擅于分配,却短于生产。而基督徒可以长于心甘情愿的资源分享。"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林后九7)要能够捐献得甘心,先要努力从事生产。基督徒是勤劳的(罗十二11)。上帝祝福了,就学习慷慨(罗十五27)。之外,还需要操练节约简朴。节省仅是为了节省的缘故,差不多等于是守财奴;若为自己,也仅利己而已。节省,需要有更高的目的,是为了能捐得更多,让更多需要者可得供应。 圣经的应许是"施比受更为有福";无论在拥塞的都市,或在荒僻的乡村,唯有"心甘情愿的施者"才能真正赢得世界。 蒙允转自:http://magazine.efccc.org/ArticleDetail.aspx?DocID=3628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