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分析制約中國基督教發展主因 編輯室 2009年8月12日星期三 上午10:30 中國內地基督教近年來迅速發展,亦引起越來越多的中國社會學者、宗教學者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唐曉峰在《2008年度中國基督教現狀》中,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現狀專項調研」課題組去年11月至12月間在江西、湖南和雲南三省11縣市的調研,總結了中國教會目前發展的情況,表示2008年中國基督教整體發展穩定、個別地區基督教力量較為活躍等。同時,亦指出制約中國基督教發展的主要因素。 唐曉鋒表示,中國基督教在各個層面表現出來的多元化問題不容忽視。這種多元狀態一方面表現於不同教會組織形態層面,即如有人所用的三自教會、家庭教會、獨立教會來區分。 他又指出,有人直接將之稱為基督教信仰的紅色市場、黑色市場、灰色市場等,多元狀態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不同階層、群體間基督信仰的不同特徵,如知識分子階層信徒、農民信徒、城市平民信徒、企業界聚會、少數民族信徒等。 多元化存在狀態還顯示在不同的聖經解讀、不同的文化觀念等多個層面。「這些多元化的表顯特徵既為中國基督教的存在及發展提供了活力,同時亦為之增添了眾多挑戰。」作者總結說。 同時,調研數據反映出阻礙中國基督教良性發展多年的若幹問題,從宏觀上看,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牧人員及合法的信仰活動場所匱乏問題。比如河北保定有信徒五萬人,但牧師只有九人。而這種人員與場所的缺乏所導致的最直接問題則是異端、邪教、封建思想在中國基督教內泛濫的問題,尤其是在農村教會內。 第二、神學思想建設上的問題。調研組認為,一方面基督教能吸引國人心靈的神學思想尚未得以系統確立,另一方面一些符合基督精神、契合中國國情的神學主張也並沒有深入到每個信徒的心裏,神學思想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開放的、可持續的過程。 第三、信徒的構成問題。雖然近些年教會逐漸出現年輕人、文化程度高的人、男性和富裕的人增多的趨勢,但整體上中國教會還是老年人多、文化程度低者多、女性多、農村人多。這種「四多」現象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基督徒群體仍以社會的弱勢群體為主。 第四,邪教問題。學者們經過大量分析,認為中國基督教之所以出現邪教從生的現象,與華人教會的「復原主義與還原主義的神學模型」有關。加上教牧人員的缺乏、處境化神學思想及其實踐的缺失等都為邪教的泛濫創造了條件。 第五,教會較少參與社會。調研組發現,中國教會的社會服務是較為有限的,而這些有限的社會性服務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響應基督教組織或民政部門的號召下而被動作出的,具有無計劃和隨意性。 第六,中國的宗教管理者及社會大眾對於基督教的認知及理解態度。中國社會的歷史觀、文化觀等都會對基督教的發展產生影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