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青少年自残? 学者:情绪暴涨如缺氧 设支援网络

疫下青少年自残? 学者:情绪暴涨如缺氧 设支援网络
(图:FreeImage)
疫症大流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下降,甚至出现自残怎么办?辅导学者形容情绪暴涨如缺氧,父母建立支援网络未雨绸缪。

疫下创建新家庭模式

哥顿康威尔神学院辅导系副教授帕姆戴维斯(Dr. Pam Davis)在西雅图神学与心理学学院阿伦德中心接受访问时发表意见,在疫情下家人被困一室青少年容易出现精神散漫,从而跟父母期待有落差,双方出现愤怒、藐视的情绪。

在疫症大流行期间,可创造一种新的家庭模式,例如每星期与孩子踢足球、烧烤,形式可以很简单,逐渐在约定俗成下创建一个新的家庭关系。

情绪暴涨如缺氧 紧急情况报警求助

另一方面,留意子女情绪问题,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风险,父母宜提高敏锐度,聆听孩子的说话或写下的字句,从而观察他们的情绪和精神状况,当发现孩子在笔记簿写出极度负面的说话,甚至在家庭里尖叫,就是一个明显的指标代表寻求帮助。如果情况紧急必须报警处理,当孩子处于生命危险候,或者离家出走,在这些极端的情况必需报警求助。

孩子需要稳定性和安全感,如果父母无法提供这保护,好像一个患上新冠肺炎的病人急需戴上氧气罩,父母即时安慰犹如给孩子戴上氧气罩,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夸大其词,未有认真处理问题,危机就出现,所以孩子每一个传达出来的信息都很重要,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内心的世界。

幼童未必懂得用说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跟他们从游戏中了解,例如跟他们玩砌积木、拼图游戏,留意他们砌出怎么样的图画,然后一起分享逐渐了解他们的感受。

建立支援网络:牧者、社工、家长群组

近日,美国总统拜登定下防疫新目标,7月4日之前七成美国成年人至少接种一剂新冠肺炎疫苗,青少年接种年龄也下降至12岁。

戴维斯提到,随著接种疫苗人数增加,社交活动及学校开放,孩子们重返学校后余留下来的问题也逐步浮现,例如在疫症期间孩子需要网课,每天可能有7、8小时上网,回到实体学校,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可能成为另一种争执。

还有孩子长期在家,一旦返到学校重新适应学习,需要更多的专注力,间接引起压力和情绪,希望父母多些想像力和创造力,亲近孩子代替一味指责。

戴维斯认为,寻求外援是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寻找相熟的治疗师、家庭医生或往社署寻求社工协助;也可以建立支援网络,当中有牧者、家长的群组,既可以分担解忧也可以交流信息提供资源。

随著许多人接种疫苗,可以考虑逐步开放家庭跟朋友约会,两三个家庭后此支援。最后,她相信上帝的恩赐常与我们同在,在上帝的爱里悲伤化作祝福。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