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会午堂(二) 区伯平:生离死别活下去

港九培灵研经会第二日报导

讲道会午堂(二) 区伯平:生离死别活下去
区伯平牧师今天与港信徒分享如何在人间生离死别中仍敬畏上帝。
第85届港九培灵研经会午堂第二日,区伯平牧师为亚伯兰的原生家庭作个大剖析,从而深入去看他所处身的、真正的处境,以及他如何在生离死别的厄困中仍敬畏上帝。经文取自创世纪十一章27-32节。

创11章10节是一个段落的开始。由第10节开始所讲的不再是全人类的事件,乃聚焦一个家族。十一章10至26节昨天我们讲的一个小段,这一小段涉及挪亚的长子闪的后代。这族谱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显示了生生不息生儿育女是上帝应许的赐福。即使人类离开上帝,上帝仍赐给人恩典。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既然生儿育女是神应许的福气,生在世上应是赏心乐事。不过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生活的尊严、有意义谁不想呢﹖我们谈得起劲、高兴,但事实谈何容易!人生的理想理论跟现实有很有区别。我们渴望听上帝的话,但天气不一定风和日丽,理想和人间现实的差距令我们生活敬畏上帝时时出现问号。

这个族谱亦引介阿伯兰走上历史舞台,如果他跟所有人一样生存有意义价值的话,他如何在现实人生中敬畏上帝呢﹖

刚才读的是族谱后一小段经文,创十一章27-32节,亚伯兰就像你我,要面对生离死别的现实。既然这样他如何敬畏上帝,或用敬畏上帝的态度渡过一生呢﹖

刚才的经文记载了亚伯兰的家庭成员,他的父亲兄姊,妻子侄辈,总共有三代人,我们不妨将这看为他的原生家庭,我们较少从这角度了解亚伯兰的背景。原生家庭是每个人出生的家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原生家庭,你有你特别的父母家长,你有你独特的几位弟兄姊妹,原生家庭是每个人人生的起步点,原生家庭深深地影响每个人的成长。原生家庭既是每个人生命的基础,却可以是人生的助力,也可以是人生的框框。

我们试深入看亚伯兰的原生家庭,了解他的家庭每一个成员的景况,就是和他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人。

父亲他拉—家族的大家长

我们昨天看的族谱中,他拉唯一记载有三个儿子的,他的先辈可能亦有其他儿女,但在圣经只记载了他的名字。在这族谱中记载的是他有三个儿子。在所有民族都是有子万事足,因为男子的气力是经济生产的动力,所以了解他拉有三个儿子时会为他高兴。但读到28节时,哈兰死在他父亲的面前,就是比父亲更早离开世界。

三个儿子在自己身边,但竟然一个比自己儿离开。白头人送黑头人是世上最大的悲情之一,他们的次序是亚伯兰、拿鹤、哈兰,大概亚伯兰是长子,哈兰是小儿子。人之常情"拉仔拉心肝",偏偏最小儿子离自己先去。

牧会期间大概主持过三百多次安息礼拜,每一次离别都是哀伤的,但如果那次离开的人比我更年青的话,心中的哀伤更加沉重。 他拉这位大家长受到人生沉重的打击。

二儿子拿鹤,后面的经文知道他离开到别的地方居住,但时间不详。但可以想像,小儿子离开世界,二儿子不在身边,家庭分散,对所有人家、家长最开心、安慰的事莫过于儿女在自己身边。不过他拉虽有三个儿子,但实际上只有一个——只有亚伯兰在他身边一起生活。

读到31,32节时,知道他年老时要离乡别井,我们这年代旅行或移民很普遍,古代离乡别井是非不得已的事,而且他已年老,还要漂泊去陌生未去过的地方,31节记载他客死异乡。对他拉记载字句不多,但资料不少,很难说他是快乐的长者—要记得他是亚伯拉罕的父亲。

小弟哈兰——早死,留下三遗孤

家中最年幼的儿子,但最早离开世界。我们不知他何年纪、什么原因离开世界,圣经没留下这些资料,但可知他留下三个儿女,我们亦不知他离开世界时这三个孤儿孤女有多大,不过我们可以很合理地想像得到——一个早于父亲离开世界的大概不在常态情况中离开,这不单是三个儿女的悲伤,亦是家族的伤痛。

有关哈兰的资料比他父亲更少,我们仍然可以说:他很难有很快乐的人生。这是和亚伯兰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的弟弟。

弟弟拿鹤——离乡别井

拿鹤原来跟他祖父同名,他拉的父亲亦名叫拿鹤,一个与爷爷相同的名称,或许这家庭对这儿子有特别的期待。如说他拉经历丧子之痛,拿鹤经痛丧弟之痛。为表达对弟弟的关爱,他娶了一个侄女为妻,在29节记载。古代有的风俗习惯对现在不可思议,但在古代这是义举,尽亲族之义。

后来经文显示他没跟父亲一起住,他何时或何因离开家庭无从知道,但仍可猜想到拿鹤是一位心事重重的男子。这是亚伯兰的弟弟。

哈兰的三个孤儿—罗得和他的两个姊妹

侄儿罗得和两个儿女不知何时失丧父亲,他们是家族的第三代。丧父对任何人都是沉重的打击,在古代社会这不单是丧失亲人,更是失去父荫,在古代社会的一个青年少年不用思虑事业之事,一定是继承父业,从小跟著父亲做事,父亲畜牧耕种,一定是学习做,到长大继承父亲,正如耶稣亦是一个木匠。但我们换过来说,父亲帮助孩子立足社会很重要,甚至是儿女立足社会的唯一依靠、唯一榜样。这三个人失去人生起步最大的屏障。

哈兰三个儿女其中一个女儿,拿鹤尽古代社会风俗娶她为妻,另一个女儿没有资料,而儿子罗得留下的资料较多。要知道罗得跟祖父一起长大,是隔代,幸好亦跟著大伯父亚伯兰一起长大。我们可以合理地想像,罗得在一种缺欠安全感的情况下长大。这是亚伯兰的侄儿。

我们看到亚伯兰几个原生家庭的成长,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遗憾郁结,每个人人生都有生离死别。我们再靠近看他的太太撒莱。

妻子撒莱:不生育,没有儿女

撒莱是一个家族的大媳妇,责任重大,传宗接代生的是长子嫡孙。但圣经描述他:30节撒莱不生育没有孩子。不生育就够了,还要加没有孩子,圣经还要强调,像揭他疮疤、刺他痒处。我们读经很容易就过去,但要知道这两句话盛载了她几十年的眼泪。旧社会里,生儿育女是太太的责任,在中国社会一个"七出之条"的规定丈夫可以休了她,又或丈夫名正言顺地立妾。

有一次跟堂会一位八十岁的婆婆聊天,谈到她年青时的生活,刚出嫁时结婚三年还未生儿育女,整个家族都看不起她,没有地位。第四年生了一个儿子,在家中的地位立即提升。三年抱两再生了一个,在家族俨然成了皇后。不知为什么再多一年再生了一个儿子,从此在家族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古代社会特别是男丁关系家族兴衰,是家中生产力量,治安不景时又是守卫的力量。

回来看撒莱,即使家族没给她面色,当时的妇女会不断的自责,不单被埋怨被轻视,连自己也擡不起头来:是不是我连累家族﹖是不是让我丈夫的家衰落呢﹖几十年在黑云之下。我们知道妇女十多岁开始有生育能力直至约五十岁,可即管概括为四十年。四十年来每个月都失望一次。

牧会期间一次有年轻夫妇跟我聊天,结婚了七年很盼望有儿女但未成功,他心灵的痛苦令这太太不避尴尬跟一个男牧师说:你知道吗﹖每个月生理时间是我最痛苦的。」代表我又失败一次。

四十年的人生每月失败一次,并不是奢望富贵荣华,只是普通的盼望,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盼望,但偏偏我没有。可以想像撒莱每日都以眼泪洗脸,渐渐连眼泪也干了,只能在心里流。所以圣经30节一句"不生育没有孩子"的背后是一个人一生的痛苦,作为大家族首席媳妇又可以如何呢﹖这是亚伯兰的太太。

亚伯兰——背负中年男人的重担

如果你是亚伯兰原生家庭中,面对每个家人都在生离死别中时,大概活不过来了,每个月可能都不愿意回家。但亚伯兰代表了历世历代中年男子肩负的重担:关心上面的、旁边的一个、下面的一个,谁来顾他自己呢﹖难怪中年的男士很多问题会出现,古今中外人性的难处没分别。

简单说,弟弟死了,一个人要照顾年老丧伤父亲,要提携孤儿的侄儿,这原生家庭有什么可以鼓舞人心呢﹖后面的经文可以看到他挺富有,后面经文记载他家中有三百壮丁,可看到他家景挺不错。不过原来在表面风光、叱咤风云的,回到家中只能沮丧,与太太四目交投,一声叹息。

其实这家庭中家人关系不错,互相照顾,但仍掩不住每个人生命中的遗憾。引介亚伯兰走上历史舞台的经文,我们昨天看的经文每节都提生儿育女,一连十代,十代都经历上帝应许的恩典,去到父亲他拉更一连记载了三个儿女。我亚伯兰应该承继生儿育女,但对他的记载却是不生育,没有儿女。

敬畏上帝原来不单单流奶与蜜

你看到经文强烈对比吗﹖你能看到亚伯兰人生面对的强力冲击吗﹖他的冲击岂单单是家庭遭遇呢﹖他还能如何敬畏神化的神呢﹖

其实在亚伯兰原生家庭每个成员中看到一份自己的影子。人生总有美中不足,人生总有不能回头的遗憾,酸甜苦辣咸。敬畏上帝原来不单单流奶与蜜。

我们也知道他后来改名亚伯拉罕很多事情,别以为他含著金条出生,他和你和我都一样经历人生的五味架。上帝对他并没有偏爱。

我们接下来看他如何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呢﹖他还可以怎样敬畏上帝呢﹖ 我们经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你总得活下去。这祖孙三代的家族各怀心事,他们离开家乡去找新生活,似是告别过去,重新再来。

30节记载了他拉这大家长,名义上他是领队,不过大概主导的是长子亚伯兰,带著这哀伤的父亲、没安全感的侄儿,还有太太,看来似是告别过去重建新生,他们离开家乡到了另一个地方,虽知又与去世的弟弟同名的地方哈兰。生命中有很多吊诡,俗语说"阴差阳错"。

历史研究提供我们更多资料,让我们知道主前二千多年前亚伯兰的年代,在迦勒底的吾珥、两河流域的地带发生大迁移,一批一批住迦勒底的吾珥的人向西面迁移,这迁移的路线正是亚伯兰一家往哈兰的路线一样,这与民族迁移是同一时间、同一路线。可以说他是这大迁移的一份子,不是他一个人探险式的行动。

我们知道敬畏上帝的人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是平凡小巿民,教会亦是社会的一部份,所以社会的时势、社会的风潮影响著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人生活在世亦需要常识,所以我们受社会形势潮流影响是最自然不过的,亦是避不开的。但我们如何理解亚伯兰的迁移呢﹖是不是在家族丧伤中随波逐流呢﹖我们要找出答案。

今天的经文中没给我们答案,新约对亚伯兰有一个理解成为我们的一道门。使徒行传七章记载一句话,当时士提反辩白自己信仰时讲的话。徒七章2至4节"当我们的先祖亚伯拉罕住在美索不达米亚,还没有移居哈兰的时候,荣耀的上帝向他显现,对他说:『你要离开你的故乡和亲族,到我所要指示你去的地方。』于是亚伯拉罕离开了迦勒底人的地方,去住在哈兰。"这是初代基督信徒回顾这事情时的理解。原来表面上亚伯兰像周围的人一样,离开伤心地,参与民族大迁移,但他是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亦不是随便的走,他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原生家庭看的话,他有千份的疑难重担,但他心里有上帝。纵然他生命中有很多问话符号,这些问号他放在上帝面前,没有把上帝送走,没将上帝掩盖,他认定上帝带领的美善。他离开迦勒底的吾珥,很多人都这样走,但他离开不是要摆脱上帝的愚弄,并非从此自己自立了、盲目愚忠了,在遗憾美中不足的人生中仍然听见上帝对他的感召。或者当他看到社会的大情势,很多人都离开时他要离开吗﹖他来到上帝面前,很清楚感到上帝的呼唤,他离开家乡是感到上帝的呼唤,他知道离开不一定解决所有问题,不过如果没上帝的话人更难克服。

总结

人生有很多我们无法解明之处,因为我们是非常渺小有限的人,所以在不完美的世界,有罪恶有人的邪歪污染的人世,即使敬畏上帝我们还是会经历人生五味。

信心是什么﹖信心的背后是谦虚。哪一方面的谦虚﹖我相信人的卑微、我相信人的无知、我相信人的自私、我相信人的有限,然后我相信上帝的至高、相信上帝的全智—完全的智慧、全爱—完全的爱顾、全权—完全的掌管。

简单来说我们会分析事故作决定,比如一件事背后有十大力量影响,但凭我们的智慧力量只能知道当中的四样,我们根据这四样分析这样才对,然后催促上帝这样做。原来只有上帝有全智了解背后的十样因素,所以上帝的安排布局抉择才是最好的。所以信心是要我们谦虚,信心的背后是要上帝作主牢。纵然人生有很多不明朗,让上帝作上帝,我们做回人,不要教上帝作事情。

亚伯兰的原生家庭,全家没有人"掂",但他在生离死别的人生中仍积极活下去。我们不是怪人,表面上我们跟其他社会的人一样生活,不过我们不是无奈,亚伯兰不是"无奈跟著大众",他很积极地定位上帝的呼唤。亚伯兰的家族跟你跟我一样平凡,他的经历亦会成为你我的经历,他在人生的起伏中定位于上帝,他可以,你我亦可以。

我们生在世界不容易,生离死别会遇见,不过我们可以敬畏上帝,好好的活下去。

讲道会午堂(二) 区伯平:生离死别活下去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