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光訓被稱為中國基督教新教三自愛國運動代表人物之一,歷任三自愛國委員會的第三至五屆主席(1980年-1997年)、第六至七屆名譽主席和中國基督教協會第一至三屆會長、第四至五屆名譽會長,金陵協和 神學院院長、名譽院長,第七至十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同時於1952年至2010年共58年之久擔任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
丁光訓1915年9月20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定海(今屬舟山)。他父母都是基督徒,外祖父為聖公會牧師。1937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在基督教青年會任職。1942年獲聖約翰大學神學學士學位,按立為聖公會會吏,擔任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學生部幹事,並與郭秀梅(1995年去世)結婚。1946年,丁光訓夫婦移居加拿大,從1946年到1947年擔任加拿大基督教學生運動幹事。隨後他前往美國紐約,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和紐約協和神學院,1948年獲得兩校的文學和神學碩士學位,從1948年到1951年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擔任幹事。
1951年底,丁光訓夫婦和兒子一同回到中國大陸,參加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丁光訓回國後,先在上海廣學會擔任總干事。1953年起,擔任南京金陵協和神學院副院長。1954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丁光訓被選為常務委員。1955年與王神蔭牧師一起,被英國聖公會分別祝聖為中華聖公會浙江教區主教和山東教區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他失去了職位,只保留了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的職務。1980年,丁光訓當選為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委員會主席、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1985年發起成立愛德基金會並任董事長。1997年初改任基督教全國兩會名譽主席、會長,並金陵協和神學院院長。
丁光訓1989年至97年間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作為中國基督教主要的官方發言人,丁光訓的神學思想備受關注及爭議。他淡化基督教「因信稱義」的救贖的核心,替之以「因愛稱義」,神學思想長期備受討論與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