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光训被称为中国基督教新教三自爱国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历任三自爱国委员会的第三至五届主席(1980年-1997年)、第六至七届名誉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至三届会长、第四至五届名誉会长,金陵协和 神学院院长、名誉院长,第七至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同时于1952年至2010年共58年之久担任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
丁光训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今属舟山)。他父母都是基督徒,外祖父为圣公会牧师。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基督教青年会任职。1942年获圣约翰大学神学学士学位,按立为圣公会会吏,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并与郭秀梅(1995年去世)结婚。1946年,丁光训夫妇移居加拿大,从1946年到1947年担任加拿大基督教学生运动干事。随后他前往美国纽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1948年获得两校的文学和神学硕士学位,从1948年到1951年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担任干事。
1951年底,丁光训夫妇和儿子一同回到中国大陆,参加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丁光训回国后,先在上海广学会担任总干事。1953年起,担任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副院长。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丁光训被选为常务委员。1955年与王神荫牧师一起,被英国圣公会分别祝圣为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主教和山东教区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失去了职位,只保留了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的职务。1980年,丁光训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1985年发起成立爱德基金会并任董事长。1997年初改任基督教全国两会名誉主席、会长,并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
丁光训1989年至97年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中国基督教主要的官方发言人,丁光训的神学思想备受关注及争议。他淡化基督教"因信称义"的救赎的核心,替之以"因爱称义",神学思想长期备受讨论与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