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绍昌牧师:作孩子的教科书

台湾确实是宝岛,但也确实是个小岛,因此向外开放就是生存的选择。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台湾对美国的软体硬体几乎是照单全收,举凡军事、政治、经济,甚至文化都是一样的追逐。但最近的一件教育大事,似乎是台湾率先插旗。从今年的秋季学期开始,台湾教育部将把"两性平权运动"和"多元情欲"和"同性恋议题"放入教育课程之中。不令人意外地,对这个决定,有人鼓掌叫好,认为是开放进步,但同时也在台湾的宗教界、教育界、以及无数家长中间激起了不满挞伐的千层浪。自由主义者冀望以同志议题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仍然是个令人忐忑不安的未知数。 无独有偶地,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上演了一场几乎相同的戏码。旧金山市同性恋者州参议员蓝诺提出SB48法案,主张在全加州中小学教科书中加入有关同性恋者贡献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更认识同性恋者,不要在校内欺凌嘲笑同性恋者。加州州长布朗已经签署通过SB48法案,将在二○一二开始于全加州中小学的教科书内记述同性恋者的贡献。许多宗教团体反对,认为此法案的实质意思是将同性恋者变成英雄人物,并不适当,而且将对有如白纸一张的年幼孩童产生深远影响,甚至误导他们的性倾向。许多家长与团体也推动收集签名,准备透过公投将法案推翻。 自由宽容的底线为何? 在民主社会中,这类的事端当然还是需要用民主法律程序来解决。这种争议可能会增加,而非减少。远的不说,落幕不久的加州第8号提案,余波才刚刚平息,而今年SB48法案风波又起。目前很难预料公投推翻SB48法案的成与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类"同志议题"的观点,定然会不断地渗入教育、法律、文化传媒之中,点点滴滴但无止无休,就如雨后春草无处不生。而在争议过程中,随著传统道德规范的解构,"同志议题"已经悄悄地绕过了"道德议题"。一旦变成了一个无关对错是非,仅是个人选择的议题,谁有大声反对它的立场呢?政治上,尝试要"接纳同性恋","反对同性恋的法律权益"已经俨然被自由人士视为唐吉珂德大战风车的笑话。 信仰上,教会通常厘清"上帝爱罪人"但"上帝恨恶罪",不过碰上同志议题却也面临困难,甚至连定义都莫衷一是。外面的世界其实并不关切"神学议题",反倒是教会自家人因为"神学议题"而造成了内部的裂痕。让我简约地说,如果我们真心笃信圣经具有指导信徒一切生活的权威原则,则圣经反对同性恋的观点是清楚明晰的,经文解释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一点都不需要有些神学家故弄玄虚地夹持了圣经诠释来模糊神学、道德、与罪的分辨。混淆,并非由于圣经,乃是因为诠释。或者更正确地说,是因为不当的诠释。在后现代的平台上,根本不缺乏"意见",但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益见"。西方教会为同性恋议题挣扎了数十年,教会与宗派因此大分裂已有数次,元气损伤不少。而华人教会若以西方为师,恐怕也将越加陷入同样的泥沼。从最近某教会公报在七月份刊登的"从信仰看同性恋被按立牧师"的主题与专访中,也多少可以看出端倪。 不幸地,现在有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强调宽容,因此就必须包容同性恋所有的议题,这是逻辑错误,甚至也可能是道德错误,或是自由的滥用。宽容是好的,更是必要的,但宽容并不一定是美德,而且价码可能是令人意外的昂贵。宽容当然也不是无边无际的;但何处才是宽容的边界,那就端看社会能否有足够的支撑能力。相信同性恋的议题会让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可能是自由主义与后现代多元主义的一厢情愿。倘若社会没有足够的资源,是很难养护多元主义的土壤的。当德国总理默克尔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二人不约而同地宣称,国家文化多元主义已经死亡,大约也非无的放矢。 同性恋仍然极具争议。同性恋性倾向是否是与生俱来,仍然没有定论。将它视为定论,并且据以制定公共政策,绝非美德。就算科学能证明同性恋是与生俱来,那么,就可"任性"吗?是否就让DNA序列决定支配一个人的宿命?若可以,其他古怪的性倾向、以及非典型的倾向又如何?若性倾向是个人的选择,则应当将之交给成人才是合理。而一个成人,作为孩童的监护人,应当有责任以及权利,辅导孩童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如在道德与行为规范上的家庭教育一样。既然同志议题仍然大有争论,强行将同志议题,无论透过什么方式,巧妙地嵌入教材之中,是显示出自由宽容主义的伪善。 言教加身教来塑造孩子 同性恋是一个巨大的议题,非短短数百言可以说的清楚,更超越了笔者的能力。我仅想在此思考"同性恋入教材"的议题。在刚才提到的台湾与美国的两个教材之争的例子,似乎都是传统家庭价值与宗教团体落在下风。在法律层面上,宗教团体以及家长们仍然需要循著正当的途径,竭力抗议与争取,因为这攸关未来子女世代的兴衰。有识之士当戮力以赴。但我认为,仅仅在政治或法律上获得进展,是远远不够的。 不久之前,一个忧心的家长撰文"一个家长写给总统的一封信",反对将具有争议性的"同性恋议题"编入基本教育教材。十七年前,这个父亲开始担任青少年辅导。那个年代,许多爸爸因为外遇而成为缺席的父亲,但许多母亲是伟大的,守著孩子,含辛茹苦,养育孩子长大。然而,十几年后的今天,还是许多爸爸有外遇,而许多妈妈也出走了,再也不甘愿守著孩子,把孩子交给祖父母。"隔代教养"成为一个很容易被接受的作法。我体会著作者心中的沉痛:"现今的时代,高举著个人的权利,却忽略了作为父亲与母亲的责任,高举著情欲满足的权利,而忽略了在大人『情欲』权利被满足的背后,许多无辜受伤的孩子。" 优良的教科书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但家长与老师的角色无可取代。"人师"绝对可以更正"经书"的错误。甚至"经师"都可能做到。在面对孩子的性倾向,就如孩子其他一切"德智体群美"的发展成长过程一样,父母能缺席吗?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无论在学校教育,或在家庭教育中,此话都能定准。上帝托付保罗这个简单却深奥的道理:"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所以我求你们效法我。"(林前四15-16)他并非矜夸,反而坦诚地说:"我在你们那里,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我说的话讲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语,乃是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 叫你们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二3-5)保罗知道自己并非完美,但也深知榜样的重要。 孩子确实需要"榜样",因为孩子若要长大,必须"学样"。基督徒家长与基督徒老师,也当明白上帝的心意。 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父母与老师永远是最宝贵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吕绍昌牧师为正道福音神学院教务长、旧约研究副教授。 蒙允转自《传扬》杂志第43期 。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