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稣仍叫今日的信徒跟祂走 羅錫為牧師 2005年7月15日星期五 上午9:49 "门徒 = 信徒 + 十字 架。" 这是从前曾有人给门徒下的定义,这个定义是对德国的神学家潘霍华的名著《追随基督》一书的回响。 潘霍华的不朽名句︰"基督呼召人来追随祂,是要他背十架跟随祂去死。"何等惊人的一句话。如果在布道会呼召人信主时说这句话,肯定会吓走人。潘霍华的确为信仰的缘故, 在纳粹的集中营中受处决,这与十字架本来是一件刑具何其吻合。 潘霍华对追随基督的人的要求,是本于第一本写成的福音书︰"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可福音8:34)主后六十至七十年间,基督徒受到罗 马皇帝前所未有的敌视和迫害,彼得、雅各和保罗三位使徒相继殉道,马可将"耶稣基督的福音"写下来,告诉他们,他们所信的耶稣是谁,和跟随祂的意义。 跟随主就是走在主耶稣的后面,祂走到那里去,就追到那里去。祂上耶路撒冷的各各他,跟随主的人也要跟著去,甚至到死的地步。何等严峻的要求,但却是门徒的代价。 这一点,在今日香港生活的人可能不明白。试想,在某些国家,信奉回教或印度教的群体中,有人要受浸归主,他可能要给打死,或逐出家门。在那些地方,一旦被放逐,就没有 人会与他来往,断绝一切的供应,孤立无援,即是要他去死。 圣经学者Ben Witherington III 注释马可福音时,描绘主耶稣时代的情境,他说︰"主耶稣是个温柔的牧羊人,坐在青葱草场上,向观众讲论好听的,顺耳的比喻,而祂的观众都 爱祂。祂这个形象,对当时的处境估计绝对是错误的。"他说,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形势对主耶稣极为不利,甚至危险处处。而主耶稣的教训也并不讨好,常常冒犯了人,所以有人 想要杀祂。 今天,在较为安逸的生活和对自由开放的社会,跟随主的人是否会容易一点,可以做个"信徒"而不必十字架呢? 没有这回事。 追随基督的人,身处在一个假自由的名义而容许一些行为的社会中,持守圣经的教训和伦理标准,会在社会的不同层面之中,被排挤、被拒绝、被讥讽、被边缘化。这与第一世的 基督徒的世界没有分别。 在这么一个是非黑白不分,情欲横流,甚至敌视圣经的世代中,主耶稣仍然呼召人来跟随祂。作门徒的方式丝毫没改变过,虽然没有集中营或刑场等著基督徒去赴。但在每一个处 境里,作一个决定或做一件事时,如果要体贴神的意思的话,就会像基督一样面向耶路撒冷,会有一个十字架等著他。 每作一件事,都想一想"主耶稣会怎样做?"然后照著去行,这是信仰所要求的,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然后,会发现,心里会有作难的地方,因为要付上代价,要吃亏。 追随主是不是太沉重了?可能是,这是那位年轻的财主忧忧愁愁的离开主的原因。但是,那位呼召我们追随祂的主,同样的说,"我的轭容易,我的担子轻省"。 而且我们必需要明白,其实并没有所谓"门徒"和"信徒"的分别。一个"信徒",若不是追随主的,他与主也拉不上什么关系。把十字架拿去,他连信徒也称不上,因为主耶稣 说︰"凡在这混乱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祂父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可8:3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