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區污染「爆錶」
香港近日有煙霞及吹微風,微弱風勢不利吹散污染物,市民不論身處何地,都會看見天空一片灰濛甚或感到呼吸不暢。環保署路邊監測站在昨日(1月22日)中午起,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持續於「甚高」水平,各區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持續飆升,多區一度超過世衛安全標準3倍至近8倍。
環保署早前公布2017年空氣質素報告,路邊空氣污染情況有惡化趨勢,對比去年路邊主要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NO2)及可吸入懸浮粒子,分別上升5%及3%。另外,去年健康風險錄得「高」或以上的總日數較2016年多,一般監測站錄得的臭氧濃度較前年上升三成,數字更是18年來最高。
環保署高級環境保護主任鄭茵茵指,去年本港西面地區空氣質素較差,因為海陸風會將珠江口區域性污染物帶到香港,去年元朗、屯門及葵涌都各有兩項空氣質素指標不達標。
基督徒與教會對環保觀念有誤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回應世界氣候變化時,曾在香港教會網站發文,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基督徒與香港教會可出一分力。
文中指出,基督徒應該視大自然為創造主向世人施予的禮物,並非人類憑己力征服的戰利品。教會在此教導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就是宣講「環保正義」(eco-justice),教導信徒明白節約能源與愛護地球,亦是實踐管家職分的信仰生活。
胡志偉稱,美國福音派領袖也以行動回應,他們在〈氣候變化──福音召喚行動〉聲明內,肯定氣候變化是人的罪性造成的真實景況,不容否定,氣候變化勢必造成重大影響,並對窮人打擊最大。聖經宣告:「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廿四1),基督徒有管家責任,善待地球及其資源,要忠心而智慧地看顧與維護大地。
他表示基督徒不應視氣候變化為純粹科學或政治議題,乃是整全使命的落實,他期盼香港的教會在環保議題也有聲音與參與,以身作則從小做起,改變生活方式,使我們能與萬物及大地和好共存。
他並指出,有教牧錯誤認為「環保」只可由大堂會才可作,其實大堂會更難作出有效節能方案(如中央冷氣),中小型堂會反而更能有彈性作出對應行動。如崇拜不用週刊,就可節省紙張;歐美有堂會已不用週刊(堂會網頁及電郵便可發揮作用)。他認為教會領袖要改變心態就可,如堂會及機構的特刊,可減少嘉賓或友好賀詞等,應可節省大量紙張。
胡志偉說:「惟有基督徒在環保行動中作出參與,這就表明我們無私地如同創造主關愛這個世界及其受造之物;當我們能夠尊重受造之物的生命,我們也能關愛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