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容易父傳子 父母應以身作則禁賭

工業福音團契問題賭博復康中心(簡稱「中心」)早前公佈去年新增求助賭徒的統計,資料顯示兩成求助者從小從父母身上染上賭博的習慣,中心呼籲不應在子女面前或與子女一起參與賭博,父母更應以身作則不賭。 中心統計顯示,去年新增求助者中,第一次接觸賭博的年齡兩成在10 歲或以下,而沉迷賭博年齡兩成在18 歲或以下,另外兩成年齡介乎19至24 歲,可見賭博容易父傳子。 中心舉例最近一求助個案,三位來自同一家庭及在學的青少年到中心戒賭,他們年齡分別為18歲、20歲及21歲,輔導後發現他們第一次接觸賭博的時候,分別才8歲、12歲及10歲,而沉迷賭博年齡分別為18歲、19歲及19歲。他們差不多逢賭必好,2年內欠債超過100萬,他們父母一向有賭博習慣。這次母親看到3名兒子同染賭癮,才意識到賭博對下一代的影響而停止賭博。 資料並顯示,求助的問題賭徒的父親及母親分別有近5成及2成5是有賭博習慣,多數求助者表示他們的賭博行為在小時候已經形成,有部份更憶述在十多歲時與父母一起打麻將、幫父母去投注站買馬或一起去賭場參觀,看見父母嬴錢後自己亦開始對賭錢感興趣及參予賭博,其後越賭越頻密,最後發展成病態賭博。 社會學習理論指出「模倣別人」是最自然有效的學習方法,子女對父母賭博的模倣更是最直接。 另一項中心與香港大學合作的研究顯示,賭徒子女在成長期會出現不良的情緒及行為,比如對人有戒心、難建立信任關係、情緒波動大、自尊低落、自卑感重、覺得世界不公平、少向同輩傾訴、容易受驚及憤怒、感到羞恥或受歧視、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感到受委屈、容易哭泣、專注力低等。 中心表示,農曆年降至,中國人慣開放禁賭,青少年對賭博活動更加躍躍欲試,呼籲父母應以身作則,建立不賭的好榜樣,為給下一代一個不受賭博禍害的社會。 此外中心亦呼籲政府當局應管制有關賭博的宣傳,並在宣傳廣告上加上警告字句,提醒市民賭博上癮對個人、家庭及子女的禍害;嚴格規限馬會舉辨活動鼓吹賭風,並提供更多資源預防賭風的蔓延。 中心亦建議當局應加強教育青少年人不應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及早意識問題賭博所帶來的禍害,防預青少年人陷入賭博沉溺。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