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引言
在去年中文大学毕业礼上,校长引用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半杯水故事。桌子上放著半杯水。有一个人说:"糟了!怎么只剩下半杯水!"另一个人说:"真好!还有半杯水!"这两个人描述相同的状况,不过,却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人生的经历比半杯水的故事复杂得多,可以选取用作叙述的角度和主题也丰富得多。对于个人来说,你习惯以甚么角度去叙述你的经验呢?你的叙述突出甚么主题呢?对于社会来说,我们的城市倾向以甚么角度去叙述我们的故事呢?又突出甚么主题呢? 今天的旧约经课,记载著摩西对离开埃及,将要进入迦南的以色列人的劝导,提及以色列人如何讲述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历史经验。摩西建议他们用甚么角度、选择甚么主题去讲述他们的故事呢?选择这些主题对他们又有甚么意义呢?对我们又有甚么启发呢? 二. 经文
26 : 1「你进去得了耶和华-你神所赐你为业之地居住, 26 : 2就要从耶和华-你神赐你的地上将所收的各种初熟的土产取些来,盛在筐子里,往耶和华-你神所选择要立为他名的居所去, 26 : 3见当时作祭司的,对他说:『我今日向耶和华-你神明认,我已来到耶和华向我们列祖起誓应许赐给我们的地。』 26 : 4祭司就从你手里取过筐子来,放在耶和华-你神的坛前。 26 : 5你要在耶和华-你神面前说:『我祖原是一个将亡的亚兰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里却成了又大又强、人数很多的国民。 26 : 6埃及人恶待我们,苦害我们,将苦工加在我们身上。 26 : 7于是我们哀求耶和华-我们列祖的神,耶和华听见我们的声音,看见我们所受的困苦、劳碌、欺压, 26 : 8他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并大可畏的事与神迹奇事,领我们出了埃及, 26 : 9将我们领进这地方,把这流奶与蜜之地赐给我们。 26 : 10耶和华啊,现在我把你所赐给我地上初熟的土产奉了来。』随后你要把筐子放在耶和华-你神面前,向耶和华-你的神下拜。 26 : 11你和利未人,并在你们中间寄居的,要因耶和华-你神所赐你和你家的一切福分欢乐。 三. 释经与应用
1.不全是困苦:困苦与祝福混杂 对以色列人说,埃及代表著压迫,埃及经验,代表著困苦,因此,出埃及,代表著释放和盼望。在刚才诵经的经课中,他们是如此叙述埃及经验的: 26 : 6埃及人恶待我们,苦害我们,将苦工加在我们身上。 26 : 7于是我们哀求耶和华-我们列祖的神,耶和华听见我们的声音,看见我们所受的困苦、劳碌、欺压 以色列人以"恶待"、"苦害"、"将苦工加在我们身上"去描述埃及人对他们的态度,以"困苦"、"劳碌"、"欺压"去表达自己的状态。他们有足够的历史证据和亲身经验作这样的描述。然而,这样的描述却不足以涵盖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全部经验。 有时候,我们都会感到自己被"恶待",被"苦害",感觉到别人"将苦工加在我们身上",我们也会用"困苦"、"劳碌"、"欺压"去描述自己的人生,然而,如果我们看得全面一些,这状况未必是经验的全部。二月初有一位歌手来在这个礼拜堂举行的布道会分享见证。她诉说在事业渐入佳境的时候,突然被某电视台封杀,外界更对她一沉百踩,散播很多对她很不利的消息。她感到自己受尽屈辱,饱尝失败的滋味,令她惊惶、害怕,担心自己的歌唱事业能否继续下去。对她来说,这些经验和感觉到是真实的,不过,却不足以描述她在乐坛的全部经验。为甚么不足以描述她在乐坛的全部经验呢?因为,乐坛曾经让她大放异彩,曾经把她捧上人生的高峰,曾经颁过不少奖项给她,更让她有机会在红磡体育馆举行个人演唱会。 摩西时代的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确经被恶待,然而,摩西建议他们避免以这阶段的状况去代表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全部经验。因为,埃及曾经是以色列人的避难所,是他们休养生息的地方。 26 : 5...我祖原是一个将亡的亚兰人,下到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里却成了又大又强、人数很多的国民。 透过如此的叙述,以色列人承认,埃及曾经是以色列人的压迫之地,也曾经是以色列人的发福之地。以色列人用"将亡"来描述他们来到埃及的状况,在埃及,他们不但避过饥荒灭族的危机,更开枝散叶,繁衍后代。他们用"又大又强"、"人数很多"去形容当时的盛况。 在人生的某些时候,我们会容易一面倒地描述我们的经验。例如有人把坐监和工作来个比较:"坐监大部分时间在一个 10 x 10 尺的空间,返工大部分时间在一个 8 x 8 尺的空间;坐监表现良好的话可以获得假期,返工表现良好的话只会得到更多工作;坐监时守卫每天为你锁好门窗,返工时你必须携带通行证并自己开启门锁;坐监你可以看电视和玩游戏,返工时看电视或者玩游戏的话将被解雇;坐监时你大部分时间在铁栏后遥望外面,返工时你大部分时间都在窗花内想著外面;坐监时你必须与残酷成性的狱卒打交道,在办公室他们的名字叫上司。"如果以比较客观持平的态度去看,可能我们也会承认,工作其实正在满足我们的某些需要。 有些时候我们会落在困苦压迫的状况之下,有些场境或人物会令我们感到被恶待和苦待,摩西提醒以色列人,这些状况不是经验的全部,因此避免以偏盖全地让自己跌进无奈和绝望的陷阱。如何能够突破这种困惑呢?摩西建议以色列人以"寄居"的态度去看待埃及经验,无论埃及如何令以色列人繁衍昌大,无论埃及如何令以色列人困苦压迫,埃及不是永恒,埃及不是完美,埃及不是终极的依靠;无论乐坛如何把歌手捧上天空,又如何对同一位歌手一沉百踩,乐坛始终不是最终的依靠,也不是完美的地方;无论工作的地方和人事如何让我们大展拳脚,或者令我们感到比坐监还辛苦,工作不是永恒的,上司和同事也不是完美的;就算是我们的家人,都有其不确定性和不完美性。正因如此,这些事物都可以带给我们困苦的经验,然而,却又不尽是困苦,在某些时候,它仿佛又是祝福,正在满足我们某些需要。 2.不全是欢愉:释放路上挑战满途
如果埃及经验的主调是困苦压迫,那么出埃及的经验应该是释放和欢愉。让我们继续看以色列人如何叙述他们的出埃及经验。 26 : 7于是我们哀求耶和华-我们列祖的神,耶和华听见我们的声音,看见我们所受的困苦、劳碌、欺压, 26 : 8他就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并大可畏的事与神迹奇事,领我们出了埃及, 26 : 9将我们领进这地方,把这流奶与蜜之地赐给我们。 以色列人如此概括地叙述出埃及的经验,仍然没有偏离事实,他们的确经验过耶和华上帝施展神迹奇事,在法老王和埃及军队面前拯救他们。不过,这也未必是他们出埃及的全部经验。如果我们以为这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全部经验,就等于以为童话故事结束的那一句:"从此以后,公主和王子就快快乐乐地住在一起了。"代表这对夫妻以后都没有吵架,没有冲突。无论出埃及故事如何强调拯救和释放,这个大故事中仍然包含著许多其他与主旋律未必协调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展示著在释放的路上仍然挑战满途。 第一个小故事记载在出埃及记14章,以色列人刚出发离开埃及,就惧怕得绝望。
14 : 10法老逼近的时候, 以色列人举目,看哪, 埃及人追来了,就非常惧怕, 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哀求。 14 : 11他们对 摩西说:"难道 埃及没有坟地,你要把我们带来死在旷野吗?你为甚么这样待我们,将我们从 埃及领出来呢? 14 : 12我们在 埃及岂没有对你说过,不要搅扰我们,让我们服事 埃及人吗?因为服事 埃及人总比死在旷野好。" 第二个小故事记载在出埃及记16章,以色列人经验过红海神迹之后,渐渐远离埃及的时候,竟然缅怀埃及。
16 : 1以色列全会众从 以琳起程,在出 埃及之后第二个月十五日到了 以琳和 西奈中间, 汛的旷野。 16 : 2以色列全会众在旷野向 摩西和 亚伦发怨言。 16 : 3以色列人对他们说:"我们宁愿在 埃及地死在耶和华手中!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吃饼得饱。你们却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 以色列人不是以困苦和压迫为主题去描述埃及经验的吗?为甚么在出埃及的过程中却不断地出现缅怀埃及的片段呢?出埃及途中的以色列人缺水的时候,这种埃及情怀又出现了。(出埃及记)
17 : 1以色列全会众遵照耶和华的吩咐,从 汛的旷野一段一段地往前行。他们在 利非订安营,但百姓没有水喝。 17 : 2百姓就与 摩西争闹,说:"给我们水喝吧!" 摩西对他们说:"你们为甚么与我争闹呢?你们为甚么试探耶和华呢?" 17 : 3百姓在那里口渴要喝水,就向 摩西发怨言,说:"你为甚么把我们从 埃及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的儿女,以及牲畜都渴死呢?" 在第一个小故事中,以色列人对埃及的怀缅的想像是"我们坐在肉锅旁,吃饼得饱",到下面这个小故事,以色列人对埃及的怀缅后退到"我们宁愿死在 埃及地"。这个小故事记载在民数记13章:
13 : 32于是探子中有人向 以色列人散布有关所窥探之地的谣言,说:"我们所走过、所窥探之地是吞没居民之地,并且我们在那里所看见的百姓都身材高大。 13 : 33我们在那里看见巨人,就是巨人中的 亚衲族人。我们在自己眼中像蚱蜢一样,而在他们眼中,我们也确是这样。" 14 : 1全会众大声喧嚷,那夜百姓哭号。 14 : 2以色列众人向 摩西和 亚伦发怨言,全会众对他们说:"我们宁愿死在 埃及地,宁愿死在这旷野! 14 : 3耶和华为甚么要把我们领到那地,让我们倒在刀下呢?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必成为掳物。我们回 埃及去岂不更好吗?" 埃及经验,是否真的"我们坐在肉锅旁,吃饼得饱"呢?埃及经验,是否美好得"我们宁愿死在 埃及地"呢?埃及经验是甚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色列人当下的困难。当下,以色列人被埃及军队追捕;当下,以色列人缺水缺粮;当下,以色列人面对强敌当前、前路未卜。所有这些当下的处境,都是真实的,都是切身的。或者,并不是埃及经验的美好令以色列人缅怀过去,而是他们当下的困境令他们美化埃及经验,对埃及产生缅怀之情。 人们甚么时候最缅怀初恋情人呢?可能是他/她对现在的配偶感到不满的时候;我们这个城市的人们甚么时候最缅怀过去呢?可能是走遍港九新界也买不到一鑵奶粉给自己的的时候,可能是这个城市的廉洁程度和竞争能力越来越被其他城市迎头赶上的时候,可能是面对将来感到徬徨不安的时候。走在婚姻的路上,要做的不是回去寻找那位缅怀的初恋情人,而是想办法增进改善目前的关系;对我们身处的城市来说,回应缅怀,岂不是也应该想办法解决当下的困境吗? 3.也无风雨也无晴,毋忘感恩
埃及经验过渐渐远去,有一天,以色列人也会走完旷野之路,他们如何看待"现在"呢?"现在",是过去的苦难的阴霾吗?"现在",是个人胜利的成果吗?摩西建议以色列人,不要忘记过去。记住过去,不是要令自己继续生活在苦涩当中,而是记住在困苦的经历中,在挑战的路途上,现在能够在这里站立,有上帝的恩师及保守。若果以色列人能够视"现在"为上帝的赐予,他们就会如此回应: 26 : 10耶和华啊,现在我把你所赐给我地上初熟的土产奉了来。』随后你要把筐子放在耶和华-你神面前,向耶和华-你的神下拜。 26 : 11你和利未人,并在你们中间寄居的,要因耶和华-你神所赐你和你家的一切福分欢乐。 摩西知道有一天以色列人被引诱,不再以上帝的恩典为主题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却以个人的胜利为主题去取代。因此,摩西在申命记第8章提醒他们:
8 : 11「你要谨慎,免得忘记耶和华─你的上帝,不守他的诫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吩咐你的。 8 : 12免得你吃得饱足,建造上好的房屋,住在其中, 8 : 13你的牛羊增多,你的金银增多,你拥有的一切全都增多, 8 : 14于是你的心高傲,忘记耶和华─你的上帝。他曾将你从 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8 : 15曾引领你经过那大而可怕的旷野,有火蛇、蝎子、干旱无水之地。他也曾为你使水从坚硬的磐石中流出来, 8 : 16又在旷野将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为要磨炼你,考验你,终久使你享福。 8 : 17你心里说:『这财富是我的力量、我手的能力得来的。』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两个叙述「现在」的故事互相竞争,采用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有甚么不同呢?如果采用第一个故事,第一,他们会视现在为上帝的恩典,引发感恩的回应行动;第二,他们会记住自己曾经在埃及寄居,因此必须要与现在在他们当中寄居的人分享他们的恩典。这个故事很重要,因为建构著他们的社会生活,就是拥有生产资源的人有责任去让主动放弃生产资源的人──在他们的社会中是利未人,以及没有生产资源的人──在他们的社会中是寄居的,这两批人都能够生存于社会之中,成为社会的一个部份。 如果他们采用第二个故事,他们的信念就会变成:「这财富是我的力量、我手的能力得来的」,于是,他们只会「吃得饱足,建造上好的房屋,住在其中...牛羊增多...金银增多,拥有的一切全都增多,于是心高气傲...」这将会是另外一个社会状况,另外一种生存状况。 四. 总结
阅读过摩西指导以色列人讲述他们的故事,对此时此地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参考呢?个人来说,你采用甚么主题去讲述你的故事呢?我们的社会又采用甚么主题去讲述我们的故事呢? 在我们的城市中,有一个人自嘲"自己的思想很不适合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怪人。"他自谦"只是小工业家,不能和地产大富豪相比"。不过,他的信念是"取之社会,用于社会",因此,他自己过著简朴的生活,把财富与社会分享。某年,他毅然卖掉居住了三十七年、位于九龙塘的豪宅,得款五千六百多万元全数捐资助学,然后租住旧居旁边的一个住宅单位。他的计算是这样的:"虽然也有点不舍得,但打个譬喻,当房子的市价是六千万元,每月的利息大概就有四十万元,一想到自己睡一晚就不见了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三元,就觉得这样太无谓,便卖了出去。" 现在,讲述我们的城市的故事的版本众多,哪些主题能够引导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向健康和仁爱前进呢?愿我们的故事里面也有有拯救、有恩典、有感恩、有分享这些主题,我们当中的"利未人,并在我们当中寄居的,要因神所赐我们的一切福分欢乐"。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主日崇拜预告:
日期 : 24/2/2013 (星期日) 时间 : 10:30 讲员 : 戴国璋牧师 题目 : 蒙大赏赐的亚伯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