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休息":回归敬拜上帝
世卫对精神健康的定义为"能认识潜能、应付生活压力、有效工作并贡献社区的状态"。而《圣经》对精神健康的建议和原则是"休息",目的是为了修复与更新与上帝、自己、他人及受造世界的关系。
她解释,旧约圣经提及的"安息日"和"禧年"均基于此原则。安息日始于创世记2章记载神到第七日上帝已经完成了造物之工,"就在第七日安息",意义在于叫人停下劳碌、享受休息、取得祝福,更重要是纪念救主作为,重新思想主、领受大自然供应。禧年则是每逢七个安息年之后的第50年,利未记25章叫人停止工作、不做耕种、释放为奴之人、归还他人产业、不可彼此亏负,让土地休息,同样重要的是纪念救赎主作为、敬畏上帝。休息过后,方能恢复劳碌。
潘博士从灵修学角度提出具体实践"休息"的方式,首先要敬拜上帝,她鼓励大家:"每星期用一日、每次一小时利用早上时间思考主如何带领我们走过这个星期,借此机会反省与悔改。最重要的是接受主的赦免和恩典,以此开始新的一日。"
其次是摆正上帝的位置,让内心重获自由:"以上帝为中心,便不再被世界主导,让上帝引领我们的心思意念。"同时找回外在自由,"不被工作与种种制度捆绑,腾出心灵空间与家人、朋友、伴侣及教会弟兄姊妹联系感情,找回归属感。"
身体休息的重要性:更长的路要走
她又指出身体休息的重要性:要有生活节奏,食得好、睡得好。进行放松练习,放手交给神,保持有规律的身体运动,培养兴趣爱好与创造力,维持均衡营养饮食,戒除不良嗜好:"上帝供应给你身体健康,你的路才可以行得更加长。"
另外,现代人疗愈方式常借助动物和大自然,她提醒要感谢神创造大自然,"生命出于神,祂的灵运行在大自然里。在安息的日子怀抱感恩与珍惜之心欣赏和享受上帝创造。"
社群关系也需要"休息"
"休息"关乎公平公义的社群关系。潘博士指出,香港这几年社会变迁,大众普遍感到对人的尊严和自由有所痛失。透过休息反思如何透过教会、神学院及机构去服侍人,活出公平公义的真谛。
潘博士最后建议教会关顾精神困扰人士,首要是减少对他们的误解和歧视,帮助受情绪困扰及精神病患得到适切支援与治疗,协助精神疾病患者及复原人士融入社会,又提到支持与关怀其家人:"我们去爱精神受困的弟兄姊妹和家人,大家精神健康活得好,在主里就得幸福。"
神学对谈小组9月28日举办"香港神学研讨会",从神学角度看当下处境与教会使命。是次专题为"休息与精神健康",潘怡蓉博士讲题为《休息与精神健康:安息日与禧年的处境运用》 ,同场讲员另有圣神修院客座教授黎天姿博士,讲题为《默观境界中的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