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徒作家团契互相交流心得

春节后的第一天,"成都圣约公益图书室"邀请了12位来自各地的基督徒写作者,齐聚位于蓉城的每日更新三一书店,举行了基督徒写作团契2011年分享会。到会的写作者有北京的作家余杰弟兄、南京的作家齐宏伟弟兄及成都秋雨之福的长老、作家王怡弟兄等人,他们通过专题讲座、作品朗诵、讨论回应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

据"以诺文化"的消息,分享会在祷告中开始,"以诺文化"的彭强弟兄根据圣经的两段经文林后10章4-5章以及腓4章8节进行了分享,他说到这两段经文分别给出了基督徒写作者的焦点和宽度。彭强弟兄说,"我们不只要关注影响文化的个人,更要关注他的社会网路,而思想和社会网路的结合才成为改变文化的决定性因素。这和耶稣的典范也是一致的,因此写作者要克服孤僻的毛病,建立生命的连接,建立写作者的团契,怀著爱心和感恩来读本土作者的作品、怀著专业和质感来评论本土作家的作品,怀著鼓励与本土作家生命相交,从而彼此建造,彼此坦诚相待。"

余杰:不做"宅教徒"

接下来的专题分享环节,余杰等三位写作者进行了分享。作为写作者,怎样建立心灵的团契?写作是孤独的,如何让自己的写作与非基督徒不一样,不再处于孤独的状态?余杰在此提出"宅教徒"的说法,鼓励大家不做"宅教徒",走出书斋,建立写作者的团契。他还率先拿出了自己新作的提纲和大家分享,他的这本书将不再和以往的写作一样,是一个人关在家里写,他希望尽可能与更多的人交流,集思广益。

齐宏伟:一位作家的精神资源决定作品的厚度

齐宏伟分享了自己信主的经历,他曾经受敬虔主义的影响,认为只有读经祷告最重要,直到后来接触到了清教徒呼召的观念,才开始在文化场中披戴肉身,并愿意以牧师的心肠来做老师。这让他深刻体会到,作家的精神资源决定其作品的厚度,于是开始找到信仰和专业的结合,并做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

王怡:写作使我更委身于我的生活

王怡认为写作是属灵生活的一部分,他将自己的写作定位为祭司型写作。传统作家要求读者对他委身,作为基督徒写作者,要摆脱偶像化,要为社群而写作。读者与读者应是一种团契的关系,每一个写作者都是一个团契带领人,在耶稣基督里,尽管看不见,确是真实。

下午时分,写作者们都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写作历程,并朗诵了自己的作品,每个作者的分享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参会者还有诗人苏小和弟兄、音乐人李广平、记者昝爱宗、《麦种》编辑吴迦勒、翻译家林和生、来自上海的书评作者周威弟兄和本地的写作者邓琳姊妹、陈以彬弟兄。

这一基督徒写作团契,从2010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主内写作侍奉的肢体的退修分享会,由成都圣约公益图书室主办,成都秋雨之福教会和以诺文化作为支援单位。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