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的实用模式

作者:赖若瀚牧师 教会是甚么?对于这个重要的议题,历代圣经学者有许多不同的精辟见解。依我之见,教会可以用三个比喻来描述,即是说,教会是一个"家庭"、一支"军队",也是一所"学 校"。它们将教会的功能描述得十分透彻: ‧教会是一个"家庭"(弗二19;提前三15),在家庭中有"关爱"与"温暖"。 ‧教会是一所"学校"(太二十八18-20),在学校中有"教导"与"学习"。 ‧教会是一支"军队"(弗六10-20),在军队中有"纪律"与"牺牲"。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笔者牧会的经验去看教会中的成人基督教教育。由于写作目标的限制,本文只著重探讨教会作为"学校"的能。这绝不是说教会只是一所学校,她作为"家 庭"和"军队"的角色就不重要了。教会若要在世上为主发光发热,深切影响这个时代,就必须重视上列三方面的能。它们的重要,如同一张三脚椅子的三只脚,缺一不可。 一. 认识教会的本位    教会是"学校"这观念,不是人凭空想出来的,乃是根据主耶稣所颁大使命的吩咐:"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太二十 八19-20)。耶稣基督为历世的教会绘画了事奉的蓝图,要她们以"教导"为主要的功能去事奉,使每个信徒在重生得救后都有正确路径可以遵从,在基督里成长。    因此,教会若要成地从事圣经教育的事工,就必须承认她的本位是一所学校,"教导"是她一项不可或缺的命脉。当然,只有这样的认识并不保证成,但若是连这种最基本的认识 也没有,其他的就根本不必谈了。教会若不从事教导的工作,忽略这方面的责任,信徒就容易随从世界的观念,在外面学习一些只能满足他们好奇心、却对灵命毫无帮助的事物。    在近年,北美的华人教会普遍地注重圣经教育,信徒已不再满足于每主日到教会听一篇道然后就回家的属灵生活形态。我们已察觉到成人教育的重要,主日学已不再是儿童的专利 品了,若"儿童是明日教会的楝梁",那么"成人就是今日教会的支柱"。这是认识自己本位的可喜现象。    教会要如何认识她的本位呢?牧者在这方面的教导与领导十分重要。牧者本身应该是教师,因他的事奉不离牧养与教导(以弗所书四章11节中的"牧师和教师"在原文其实只有一 个冠词,是二而一的功能, 应译为"教牧师");他必须是一位重视教育的人,而且更应该是圣经教育的主催者与领导者。 二. 设立长期的训练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所成的学府,最重要的因素想必是它的师资。师资的质素虽不能断定该学府的存亡,但却是衡量学俯质素的一大关键。因此,许多属世的学府为要提 高教育的水准,不惜出高薪"挖角",以建立该校的知名度。    教会的事奉当然不能与属世学府同日而语。一方面,我们没有那么多金钱,所以不能出高薪"挖角";另一方面,教会的老师绝大多数是义工,与属世学俯的专业老师不能相比。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能抹杀的:师资的质素在教会的教育事工上占了极重的份量。正因为教会经常要靠义工,教学的质素免不了会受影响,水准亦会因此参差不齐,这种现象 理应更催迫我们注重师资的训练了。    今日教会中不乏下列的情况:主日学新的一季快要开课了,有一科目仍未找到老师,负责的同工曾试图找有经验的弟兄姊妹去教,但各人都因著不同的理由而推却。在开课前的一 个主日,负责的同工感到十分焦虑,恰巧在教会的走廊上遇见一位信主不久却十分热心的弟兄经过,随即抓紧机会邀他任教。那弟兄当然因从未教过主日学而极力推辞,但仍敌不 过对方情词迫切的邀请、各项的承诺(包括愿意代找资料、分担教几堂课等),更不能担当"见死不救"的罪名。最后,那弟兄因为人情难却,于是存著"只此一趟,下不为例" 的心情,战战兢兢地踏上了这条从未走过的路。    我相信许多教会的主日学老师都是这样"造就"出来的,被迫上梁山。他们只好一边学又一边教,一边教又一边学,真是如假包换的"教学相长"了。    当然,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神亦会怜悯,及时供应主日学老师。有时更会因此而找到惊世之才,使某些弟兄姊妹发掘出埋藏已久的"教导"恩赐。但这只不过是少数的例子。若 教会不改这样的作风,不作长期的打算,到头来定会造成"教师伤亡率"高企。有些老师存著"见过鬼怕黑"的心态,从此患了"畏教症",问题就会日益严重,难以补救。     若要作长期的打算,教会就须有长期的师资训练计划,储备师资,并提高现有老师的质素。若是教会刚成立不久,教牧同工的力量不足够,则可以借重其他的神学院或教育机构所 开办的训练课程。在教会成长后,她最好有为著自己需要而设立的训练计划。    新老师训练计划可以包括五个科目的训练: •旧约导论 •新约导论 •基要神学 •实用释经法 •成人教学法 教会除了上列为新老师而设的师训班之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在职老师的训练,旨在鼓励现任的老师继续学习,不断进修,扩阔视野,并且借此增进老师之间彼此砌磋的机会。在职 老师训练可以每年举行两次,每次可请学有专长的讲员主讲专题,或针对某项需要而作专题讨论。题目可包括:如何备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授课技巧、如何搜集教学资料,或 教学心得分享等。    此外,教会亦可以鼓励主日学老师作多方面的进修,如参加讲座或选修平信徒神学课程。教会宜津贴他们一些钱以购买书籍,鼓励他们培养阅读习惯。     要成为教会的成人主日学老师,不但要读过上列的师资训练班的基本课程,更要符合教会所订定的资格。我们看重这职分,不亚于教会执事的职分,因为成为别人的老师必须堪作 别人的模范。每位主日学的老师在被邀任教之前,必须符合下列各项的标准: ‧必须是基督徒,信主两年或以上。 ‧必须是本教会会友,经常参加聚会、积极事奉、乐意奉献。 ‧必须有恒常的灵修生活。 ‧必须在生活与品格上无可指摘,在家中有美好见证,堪作众人的榜样。 ‧必须具备仆人领袖的事奉态度,谦卑受教,且愿意在灵性与教学上不断追求。 ‧必须完成教会主办的师资训练课程,或完成教会所认可的课程。 ‧必须签署认同本教会的信仰条款。 ‧已有牧会经验的神学生或外来牧者,须经过教会主日学部议决通过接纳,方可任教。 ‧神学生在教会认可的神学院就读一年后,经通过接纳后亦可任教。 三. 强调多元的教学 A.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为甚么要多元化的教学呢?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    多元化教学正适合人的基本学习形态。在今日西方教育界中,他们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centered methodology)。这方法旨在引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角度 去施教,使学生能多参与;除了讲授法之外,老师还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法,诸如:课堂讨论、问题解答、实物教学、视听教学、小组探索、实地考察等,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 所学的。    肯德基比利亚学院的英文系教授 Amily Ann Smith 曾说:"我从狗儿的身上学了许多课。几年前,我每天强迫我家中的德国牧羊狗吃一汤匙的鱼肝油;有一次,因为牠不肯吃致使 鱼肝油倒在地上,料不到牠却用舌去餂汤匙。这证明牠不是不喜欢鱼肝油,乃是不喜欢我使用的方法。"人当然比狗聪明,但在学习的事上似乎并无二致。    在传统的中国人课堂里,"讲授式"的教学法经常被采用。无可否认,这种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与幼纂A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较多的资料,故此特别适用于"知识性"较重的 学科。这亦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老师只要好好备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预备的材料传讲出来,责任就完成了。这方法亦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讶异"(surprises) ;对于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十分安全的方法。但它是否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则有待商榷了。    我不反对用"讲授式"的方法来施教,但我绝不同意从头到尾一成不变地采用。在讨论这问题之前,我们得承认中国人受了几千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影响,要一下子全部变更 并不容易。况且,亦有不少老师躲在"多元化教学"招牌的后面,并不备课,为了打发时间,让学生每人发表一下意见就算施教了。我认为最佳的教学法是:先了解学生的文化背 景,然后采用迎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法──是平衡使用、多元并进的教学法。在华人教会中,仍可鼓励保留"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但在这种基本模式之外,老师必须注意要从学生 的出发点来备课,并且经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B. 课程安排的多元化    不错,主日学的课程必须以圣经为课本。但教导圣经的真理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去传达。保罗说:"我们传扬祂,是用诸般的智慧(不是猪一般的智慧),劝戒 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正如同一只鸡可有多种不同的吃法,可以用炸、焖、焗、薰、蒸、炒、烩、煮等法炮制,这样才会使吃 的人乐趣无穷,当然烹调的人就须多花工夫了。    教会成人主日学课程的安排可循下列几个不同的"路径"(tracks),但至终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将人完完全全地引到神的面前。   1. 初信造就──课程包括:基要信仰、圣经综览、读经法、基督徒生活、个人布道等。 2. 圣经研读──课程包括:旧约导论、新约导论、圣经书卷选读等。 3. 神学探讨 ──课程包括:护教学、天使论、创造论、圣经论、末世论、异端研究、圣灵论、新世纪运动、三一神论、方言与神迹、基督教伦理学、近代神学问题探讨等。 4. 专题研究──课程包括:圣经专题与生活专题。 ♦圣经专题如:新约难题探讨、耶稣的比喻、圣经与圣约、保罗生平、大卫生平、彼得生平。 ♦生活专题如:基督化家庭、隐密处的灵交、圣灵的果子、敬业与乐业、人生下半场、如何管理金钱,以及其他与教会年度主题配合的专题。    5. 精兵训练──课程可包括:门徒训练、查经训练、师资训练 (五科,参本文"二. 设立长期的训练")、领袖训练等。 结语    今日的教会若不重视教育,信徒就会从撒但所管辖的世界中有所"学习",导致他们患上严重的营养不良症,结果教会里充满了属肉体的信徒。教牧同工和执事要为这些属肉体之 信徒的问题疲于奔命,哭笑不得,难怪有些教会因为他们的存在弄到历尽沧桑、千疮百孔,实在可惜!    有一次,有两个人到教会里去祷告。一个名叫波比,另一个是主日学的老师。波比站著,举目望天,自言自语地祷告说:"主啊!我感谢祢,我不像别人不冷不热,对祢的事工全 不在意;我也不像这个主日学老师,身无分文;我每月资助教会牧师一半的薪金;我每周参加聚会一次;我奉献建造这座礼拜堂;我支持许多国内国外的宣道事工。没有我的金钱 ,祢的圣工亦难以推广吧!"    那位教师远远地站著,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低头谦卑地祷告说:"主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因我是波比的老师。" 本文选自圣言资源中心网站,经作者蒙允后转载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