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恩典

努力工作而得到丰富,叫作报酬;牺牲奉献而得到称许,叫作实至名归;什么也没有做,却得到丰富与 称许,这叫作恩典。洞察潜力,交付重任,叫作伯乐之能;辨识良才,提拔擢升,叫作知人善任;明知道会犯错,却还交付重任、提拔擢升,这叫作恩典。 我们没有做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上帝竟然称我们为义;我们常常软弱、常常失败,上帝竟然还是要我们服事祂,这就是恩典。基督徒都是蒙受奇异恩典的人,但我们却常常没有 学会真正接纳恩典,以致于不能接纳自己、不能接纳别人,也就无法跟人建立美好的团契关系。   接纳恩典的妇人 有一天,耶稣从犹太要往加利利去。从犹太经由撒马利亚到加利利是比较近的捷径,不过因为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素不来往,所以犹太人通常都绕行约旦河边的远路。然而,那一 天耶稣却操捷径走过撒玛利亚,到了一座叫叙加的城,里面有座雅各井。那时大约是正午,耶稣因走路疲倦,自己坐在井旁休息,而门徒则进城买食物去。没有想到炎热的正午却 有一个撒玛利亚妇人来打水。在巴勒斯坦,妇人打水总是在凉爽的清晨或黄昏,正午来打水是有一点蹊跷。从妇人焦干的嘴唇看来,她似乎相当渴。其实,渴的还不只是她的嘴唇 ,渴的是她的眼神,她眼神里投射的是对情爱、关怀、人际关系的极度渴望。 耶稣对那妇人说:"请妳打一点水给我喝。"撒玛利亚妇人冷冷地回答耶稣说:"你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歧视撒马利亚人,从不跟撒马 利亚人来往。耶稣却回答她说:"妳若知上帝的恩赐,和对妳说『给我水喝』的是谁,妳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妳活水!" 妇人心里满是疑惑,她说:"先生,你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能取得活水呢?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 他还大吗?你怎能有活水呢?"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妇人说:"先生,请把这 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正午来这么远打水。"耶稣说:"妳去叫妳丈夫也到这里来。"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妳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妳已经有五个丈夫; 妳现在有的并不是妳的丈夫,妳这话是真的。"(改写自约四:3-18)   给普世万族的恩典 这是一个极度不能接纳自己、不能接纳别人的妇人。她不能接纳她素来所行的,只好选择自我隔离、远避村民;她不能接纳其他妇女对她的鄙视与嘲讽,所以选择正中午出来打水 ;她不能接纳自己心灵的空虚与饥渴,只好选择"喝了还要再渴"的情欲生活,丈夫一个又一个地换;她不能接纳自己已经有过五个丈夫,现在有的还不是,于是选择欺哄说:" 我没有丈夫"。 甚至,当耶稣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而妇人虽然也要求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正午来 这么远打水。"但她对生命活水、直涌到永生的恩典,似乎还不能接纳,她只希望正午不要再老远出来打水,却不一定在意永生。因此,当耶稣要她请丈夫一起来领受生命活水的 恩典时,她却赶快转移话题,谈论要到哪里礼拜上帝。 这位妇人也不能接纳恩典要从犹太人而来。因此,她要求再澄清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的传统信仰,她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耶稣说:"妇人,妳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当耶稣说:礼拜既不在山上、也不 在耶路撒冷。也就是说:恩典虽然从犹太人出,但恩典却是给普世万族的。这时,妇人开始接纳恩典了。 撒玛利亚妇人开始接纳耶稣是那位应许要来的弥赛亚,她开始接纳喝了永远不再渴的活水,因此她留下对生命不再有用的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 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她开始接纳她自己素来所行的,因为素来所行的都已经被耶稣接纳、都已经蒙赦免,她就接纳了直涌到永生的恩典 ;这位妇人他也开始接纳别人,因此她可以进城去面对众人,因著她的见证,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结果,众人因一位能接纳恩典的人而蒙福。(参考约四:3-30) 一个能够接纳上帝恩典的人,就能接纳自己;一个能够接纳自己的人,就能接纳别人;一个能接纳自己、接纳别人的人,就能跟自己团契、就能跟别人团契。然而,接纳恩典、接 纳自己容易吗?事实上,要接纳恩典、接纳自己,是必须经过一段痛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能要面对不堪的自己,要向赏赐恩典的上帝完全降服。撒玛利亚妇人接纳恩典、接纳自 己了,但她必须痛苦地面对自己"喝了还要再渴"的情欲世界;必须面对素来所行的不堪回忆,面对已经"有五个丈夫,现在有的还不算"的窘境;必须面对羞于面对全城众人的 残破人际关系。这些面对都是痛苦的,但接纳恩典之后,能与自己团契、能与全城众人团契的喜乐,却可以涌到永生。   接纳恩典的我 我也曾经走过很久、很痛苦的接纳恩典、接纳自我的历程。1955年,我小学二年级,离开出生地澎湖,与我三哥被芥菜种会创办人孙理莲宣教士接到她所创办的孤儿院。院里上百 个孩子,只有一位主任、两位褓母。当时没有所谓的"专业社工",能照顾好院童的基本生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能兼顾院童的个人成长?大大小小的惩罚似乎是管理的必 要手段,自求多福也是生活的现实法则。回忆孤儿院的成长生涯过程,比较多的是辛酸、孤寂、痛楚、凄凉与羞辱;孤儿院生涯塑造成的性格是扭曲的、自卑的、退缩的、自闭的 ;孤儿院的团契生活、人际关系是定型化的,一进入正常社会生活就显得呆痴、笨拙。我在孤儿院里是还算正常规矩的院童,但在学校中却是沉默寡言、内向退缩、自我封闭的学 生。 从小学二年级到大学毕业,我都是生活在孤儿院。其实,如果没有住进孤儿院,我在成长过程中大概不能得到比较好的物质照顾,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住进孤儿院,我大概没有 机会接受比较好的教育。    这岂不是恩典吗?但我无法接纳这是恩典。进入初中之后,我大约有六、七年没有给父母亲写过一封信,他们虽然两、三个礼拜就轮流写一封信给我,但我就是不回信,因为我怪 罪他们把我送进孤儿院。从初中到大学,有好几年母亲节我都配戴粉红色的康乃馨。因为我妈妈还在,不能戴白花,可是我又住在孤儿院。没有妈妈在身边,不甘心戴红花,所以 我就配戴粉红花。我无从了解、也无法接纳离开贫穷的澎湖、住进孤儿院是恩典。    我没有能力跟人建立人际关系,也没有与人团契的能力,因为我不能接纳自己的成长过程,不能接纳上帝的恩典。缺乏团契的生命,当然不能过团契人生。    很多很多年,直到我大学毕业、结婚生子、作传道人全职服事主,我还是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在孤儿院成长的。虽然慢慢知道孤儿院的成长环境,是出于上帝的美意与恩典,但还 是很难真实接纳,所以不愿让人知道。    大约是1988年吧,我在台北灵粮堂担任执行牧师,那一年的母亲节主日我需要讲道。我想了又想,从小四到高中毕业,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妈妈,懂事以来从来没有经验过母爱,甚 至有一段时间心里还有一点恨妈妈,故意在母亲节配戴粉红色康乃馨作无声的抗议。现在我要讲母亲节主日的信息,难道我要讲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信息来欺哄信徒、欺哄上帝吗?    我只好硬著头皮、鼓起勇气,分享我离开妈妈、想念妈妈、怪罪妈妈的孤儿院成长经验。那一天,台上的我与台下的信徒哭成一团,但真正得释放的是我。从那以后,我开始能接 纳自己的成长过程,也真正能接纳恩典。我真正能接纳长达16年的孤儿院生涯是上帝所给我的特别塑造,若不是有这样的特别塑造,我大概不会像现在这样服事主、服事众教会。 这是多大的恩典呀!    你呢?你能接纳你过去的所有遭遇都是上帝所赐与的恩典吗?保罗说:"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为这事,我三次求过主,叫这刺离开我。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 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十二:7-9)或顺境、或逆境,上帝的恩典都够我们用的,祂的手要在你生命的每一时刻塑造你。你若能接纳恩典,你就能接纳 自己,你能接纳别人;你能与自己团契,就能与别人团契,你就能得著团契生命,过团契人生。 (摘自夏忠坚牧师所著《团契人生》第十三篇,该书预计七月由道声出版社出版。) --获准转载至航向月刊2005年5月号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