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宣教士子女十年增长六成 大学升学问题须关顾

香港宣教士子女十年增长六成 大学升学问题须关顾
【本报专讯】香港差传事工联会最近发表一项有关宣教士子女教育的调查报告,发现在宣教地的本土学校接受教育的宣教士子女比例大幅下降,而未来六年内将有超过40名宣教士子女须面对大学升学问题,非常需要差会、教会及基督徒教育工作者的关顾。

差传事工联会"第三文化孩子"关顾委员会于本年3-4月发出问卷,收集11间本地华人及国际差会宣教士子女的资料,并与1998年10月所得的数据作比较,分析一些现象和趋势。结果发现,在过去十年内,宣教士子女数目由98名增加至151名。相比1998年,现时5岁以下宣教士子女所占的比例减少,12岁以上所占的比例上升,反映宣教士子女平均年龄上升。然而与1998年相若,6至11岁的宣教士子女占最大比例,达33%。

至于子女教育方面,过去十年来,"当地本土学校"及"当地国际或宣教士学校"仍然最受宣教士欢迎,他们比较少选择"家庭教育"、"本港学校"或"本港国际学校"。然而,相比1998年,宣教士子女入读"当地本土学校"的比例却由59%降至现时40%,宣教士目前似乎较趋向让子女入读"当地国际或宣教士学校",比率由11%大幅上升至34%。

值得留意的一点是,1998年并没有受访的宣教士子女就读"本港大学"或"海外大学",今年就读"本港大学"及"海外大学"分别有4%及8%,预料未来亦会有更多宣教士子女回港升读大学。"第三文化孩子"关顾委员会指出,未来六年即将有超过40名宣教士子女须要考虑和面对大学升学的问题。

委员会分析,过去十年宣教士子女数目增长了66%,因此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和祷告去发展及支持宣教士子女关顾事工,建议差会、教会、宣教士父母及基督徒教育工作者能够一起合作,参与及推动"第三文化孩子"关顾委员会,迎合不同年龄的宣教士子女之需要。

委员会建议先由差会做起,促进之间共同合作,资源共享,加强推广及教育有关宣教士子女事工之需要。差会亦有责任帮助父母明白不同教育模式之利弊,以便他们作出长远教育的安排,而且加强父母对申请本地及海外大学的认识。在财政方面,各个差会应制定宣教士子女的教育政策,包括大学学费之安排。

对于教会及信徒,委员会呼吁他们为宣教士子女各方面的成长代祷,关心和接待在港不同年龄的宣教士子女,明白和体谅宣教士子女教育的安排及需要,并且慷慨奉献。由于更多宣教士子女考虑回港就读大学,教会及信徒也可以多协助他们适应并融入香港的生活。宣教士父母也可以安排与本港从事教育工作的会友,分享教学心得。

调查显示,宣教士子女学习时采用的语言主要为英语(52%)或当地语言(42%)。虽然超过半数宣教士父母会在家中教导子女学习中文,但宣教士子女普遍的中文能力可能不足应付本港课程。

委员会建议基督徒教育工作者,多开办暑期中文班,帮助回港宣教士子女认识香港课内外活动,如有需要,协助他们入读本地学校。教育人士也需要制作系统式及可评估的中文课程,与宣教士父母交流沟通,提供教学建议。

同时,委员会希望宣教士父母继续在家中教授子女中文及中、港文化,了解子女遇到的文化差异与冲击,为他们的教育前景作出慎重的考虑。特别是宣教士子女在跨文化的环境中长大,需要特别的培育方法,并且要发掘他们的天赋和才华。

香港宣教士子女教育调查报告已经刊登于香港差传事工联会最新一期月讯,供详细参考。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