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手机? 廖長仁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上午6:17 作者:廖长仁 取材自歌邻基督教会网站 经过连日的骚乱,英国市面大致回复平静,不过有关当局的工作才刚开始。警方忙于辨认和捉拿滋事份子;法庭忙于审理案件;情报部门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骚乱发生期间,当局用关闭社交网站和禁止收发手机短讯的手段,去切断怀疑策划骚乱份子的通讯是否"正确和可能"。首相卡梅伦甚至表示,限制使用 Twitter 和 Facebook 可能会帮助避免骚乱。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刚过去的骚乱中,有人利用手机短讯煽动人搞事,当中已经有三人因涉嫌利用手机煽动暴力被捕。 其实根据英国的通讯法,在有充分理由证明行动涉及保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政府已是有权下令英国电信传播监管机构要求电讯网络暂停服务。即使个别人士也可以被禁止使用社交网络。 警方亦有权索取通讯资料,确认从事犯罪活动的人。 情报部门关闭社交网站和禁止收发手机短讯的考虑就有撑有弹。 弹是关注人权人士,指此举严重侵犯言论自由,是当局用来打击公民自由的借口。要做也不是不行,但必需经法庭裁决,先由法庭决定哪一个人是在利用社交网站或手机短讯煽动骚乱,警方才可以采取行动。不过问题是骚乱事件不是种植大麻或有组织商业罪案,哪有时间先搜集证据,呈上法庭,等裁决后再由警察按本子办事?! 至于一面倒撑的声音就来自海外,《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指:"西方国家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发展中国家,但是现在态度变了。"希望英国政府的举动会有助东西方在管理互联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的立场。 《环球时报》的背景跟中国政府关系密切,中国政府正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互联网控制系统,控制的理由是为了维持国家稳。 其实随著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个人拥有及发放资讯的能力大大提升,足以做成巨大的影响。个人的权利自由,跟群体利益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例如在上年年尾,黑莓手机的发展商 Research In Motion (RIM) 跟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黎巴嫩等中东国家发生争拗,甚至惊动加拿大和美国政府出面协助摆平。争拗的核心是黑莓手机的讯息保密功能。这类功能在一些相对稳定,以及对个人私隐权极度尊重的地区,绝对是一个优势,黑莓之所以在加美等市场占有大哥大的位置,这是其中一个关键。 不过在一些相对不稳定的地区,私人讯息保密功能太强劲,就会被当局视为一种威胁,沙特阿拉伯等几个中东国家就正正针对讯息保密的问题,指太强劲的加密功能,好可能会为恐怖份子带来方便。 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当时表示:"安全议题是合理合法的,但自由使用的权利也是合理合法的。"这句说话正正指出了问题所在。从现代西方价值观来看,大概会比较倾向后者,进而非常质疑所谓"安全议题"和"恐怖份子"的定义。阿盖达固然是恐怖份子,但异见人士又是不是"恐怖份子"呢?批评政府的政策;为反对党拉票;嘲笑总理的衣著品味,又是不是涉及地区稳定的"安全议题"?过去两年北美电影业界流传著所谓 Twitter Effect 的理论,就是一套电影的票房,会被 Twitter 所左右,事关首映一散场,观众一离开座位就会即刻用手机上 Twitter 发表感想,如果很多负面评价的话,下一场的观众就会减少,进而周末票房下跌,这又算不算是"经济恐怖份子",危安地区的稳定呢? 不过从中东等地区的角度看,安全议题又确是一个极之现实的问题,因为这些地区的确存在恐怖份子,久不久就传出恐怖袭击。 连美国国务卿都亲口表示:"安全议题是合理合法的",可见即使美国也意识到安全议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英国政府今次因为本土的骚乱而引发的思考,最好不要在个人人权自由的大旗帜下轻率定调,而是学习放下既有的框架,在个人权利和公众利益之间理出一个平衡。说不定英国今次的经验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借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