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感召"与"挺唐"成教内热题

邓绍光博士:"不能要上帝背书"

容永祺向传媒朋友分享他祈祷中支持唐英年的"感动",引来教内哗然后,引来教内人士的讨论。讨论者普遍认为即使祈祷有感动,亦不能成为公共议题的理由;亦有人直言不少人都有祷告感动的经验,但其实一知半解,使用不当。 古斌:"基督徒谈信仰,不是加深矛盾和社会衡突" 飘流制作的古斌回应事件,他认为要思考一项公关原则:"无论一件事情本来是私人决定还是有意要向公众公开,当事情被公开报导,我们就得把它作为好像是公众事件那样处理",因此不能只说他的祈祷感动被传媒误报而了事。他又写道:"容先生言论能触发问题,不是因为这是他的甚么阴谋或感召,而是因为公众不期望这种言论出现在公众空间。" 他认为基督徒可以勇敢地谈论信仰,但谈论的条件是让社会产生著好处,而不是加深矛盾和社会衡突。 祈祷感动不能成为公众议题的理由 尖沙咀迦南堂传道关浩然、性文化学会麦沛泉与刘志雄传道联名在教内论坛发文讨论事件。他们指出不论容永祺的祈祷感动是否属上的感动,某位特首候选人是否值得支持与祷告是否有平安或感动是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成为公众议题的理由:"我们不反对在公共议题中提出宗教理由,宗教理由仍然可以是一种理由,威伯福斯以神学理由解放奴隶,马丁路得金以神学理由争取黑人民权,香港一群基督徒以神学理由争取普选,以宗教理由介入公共事务,在多元社会里应当都是合法的。但得上帝感动,心里有平安,却不是公共议题的理由。" 张国楝:"说不定上帝要容先生现在公开挺唐,是别有用心的呢?" 而经常积极地回应教内议题的哲学博士生张国楝亦在他的博客发表他对此事的看法。他认为基督徒祷告时得到"领受"由于是个人心灵经验,因此无法证实或质疑,但人亦可能会领受错误的讯息。 与此同时,上帝对一个人的指示并不等同事情发展的方向:"假设上帝有告诉容先生要挺唐先生,这也不代表上帝要唐先生做特首。政治形势峰回路转,说不定几天后另一人成为大热,说不定上帝要容先生现在公开挺唐,是别有用心的呢?且不谈政治,就算上帝感动您跟某人拍拖,这信息并不意涵上帝愿意您跟那人结婚,说不定您要像十一至十二世纪的神学家 Peter Abelard 那般,经历了一段深刻的爱情,但最终无法相宿相栖,自己成为终生独身的修士。" 他认为神的感召并不简单,并且很多人错误使用,因此希望此事激起教内对有关祷告感召的反思。 邓绍光博士:"不能要上帝背书" 浸信会神学院教授邓绍光博士回应本报访问时指出,以「祷告后有感动」的宗教论调提出自己的政治立场为不妥,他反问:「这平安和感动究竟是否真的来自上帝?抑或来自人的灵?如何测试是来自上帝而不是人的灵?」他认为这可能顶多是个人领受而已,而不能要上帝背书」。 他认为此事引起的争论点是他以「类似诺斯底主义的神秘经歴」,所得的结论是「支持唐英年特首」,此诉诸个人跟上帝之间的神秘经历是「大石压死蟹」的行为,而别人不能否定,但这会引起更多问题,因为其他信徒亦会有自己的个人的「神秘经历」地支持另一个人。 他认为比起祈祷的领受,更重要的上帝对领袖要求:「旧约圣经、特别是《申命记》对君王有甚么要求?耶稣基督的君王模式是怎样的?难道这不是首要的吗?」 相关新闻 容永祺称"祈祷时有感动挺唐"惹教内不满情绪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