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你对你子女有什么期望?你想你的子女大个做什么?你会怎样回答?做大医生?律师?
新一代的父母很少这样说话,一般大概都会说:"我无所谓呀!看他自己啦!最紧要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我听过不少父母这样回答,但与此同时又每个学期都替年幼子女报齐游水、唱歌、空手道、琴棋书画班、以及中英数国粤法语等补习课程。
做父母总是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子女好,有前途。问题是,究竟何谓对子女的将来好呢?好的内容和范畴其实包括些什么呢?不少父母替子女报读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都可能是担心子女"输在起跑点",但究竟是担心他们会输了些什么呢?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与非牟利幼儿教育机构议会就香港家庭、经济及社会因素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以问卷方式进行,于去年5至11月,向153间政府资助非牟利全日制幼稚园暨幼儿中心的家长及教师发出问卷,共收回2086套有效问卷,每套问卷的受访者包括一名家长和一名老师。
调查报告显示,在3至6岁幼儿中,有参加课外活动的,高达77.2%的受访家长认为幼儿与同辈相处的表现不理想;相比无参加课外活动的,只有70.9%的受访家长认为幼儿与同辈相处的表现不理想。这现象亦跟受访老师的回应吻合,认为无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与同辈相处的表现较好,反映课外活动跟幼儿学习社交似乎无直接关系。
负责调查的机构指出,有这样的现象,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家长为子女报读课外活动时,一般都"较重技能培育,例如学术班、跆拳道、画班等,而非品格培育、全人发展的活动"。导致幼儿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但在同理心、待人接物、沟通技巧、自理能力等范畴上,却是所谓的 underdeveloped,只有低度的开发。
这亦说明了,为什么香港家长在过去多年来投以大量的资源去栽培子女,但"港童"问题却反而成了一个令人担心的社会现象。"港童"也者,就是一些拥有"三低"特征孩童。
三低者,第一低是自理能力低。有香港临床心理学家根据在辅导个案的资料估计,有多达三分之一儿童问题,涉及缺乏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较极端的例子包括到了12、13岁还没学会自己洗头、绑鞋带;到小六仍未识得便后清洁。
第二低是情绪商数(EQ)低。小小事情都会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第三低就是抗逆能力低。遇到困难很快就放弃、逃避。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温哥华一样有。我过去有从事年青人工作的经验,发觉在寻求协助的年青人中,不少都是卧虎藏龙,有纲琴高手、有游泳健将、各类型功夫的高手、当中取得大学奖学金的也不少,但却是自理能力严重偏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遇有困难只会钻牛角尖,遇到一些其实不太复杂的人事问题就马上情绪紧张,一场小小的失恋就足以令他一沈不起。有这样的情况的年青人,有再多的才艺技能,都很容易会失去自信心,自我形象低落,情绪健康出问题。
这不是说不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而是要留意不要只偏重技能上的学习,而忽略了品格、心志上的发展。例如同样是学琴,不要只紧张子女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考到最高级并且得到最高分,亦尝试去了解一下,除了教学的技巧外,教琴的老师是否著重跟学生的沟通,会不会肯花时间去跟学生聊天。不要以为老师跟学生聊天是不务正业。如果倾得埋、倾得好,其实是一个让你的子女学习与人沟通的机会。
我自己也是一个爸爸,育有一对年幼子女,我也明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点"的压力,不过我又知道,我打从心底里对子女的将来有一个期望,就是希望他们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如果他们长大之后瞓街,三餐不继就固然不幸福;但如果他收入丰厚、有靓车靓楼、但无朋友,成日都孤孤辟辟一条友,我都不会觉得他们有幸福。又或者他日他做了一个大医生,或者做了大学教授,但不懂得照顾自己,除了工作上的事务之外,基本上还是个学前儿童;或者成家立室之后成日家嘈屋闭;或者有好多不良嗜好;又或者他的子女沾染毒品,我都不会觉得他人生有幸福。
那就是说,要子女将来有幸福,除了有学历,有技能之外,至少还要有一个健全的价值观,健康的自我形象,有合理地高的EQ,有领导能力,有自制能力,识得待人接物,识得照顾自己同身边的人等等。而这一切跟学历或者任何技能一样,不会一日炼成,需要自幼在一个健康、整全的家庭环境下,逐点逐点塑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