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廣受關注的富士康十三跳,以及山木醜聞、唐駿學歷門等事件,今日中國社會上不論是普通人或精英因信仰危機所帶來的慘烈結局引人關注。近日,《海外校園》雜誌第104期分享了成都以諾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彭強弟兄《呼召和當代信仰危機》一文。
彭強弟兄中首先提出,中國當代信仰危機的癥結在於過去世俗成功觀的影響。很多成功人士、精英都聲稱「我是為了追求成功而活」,但對於普通人而言,他提出,像那幾十萬在富士康工廠裏每天像螺絲釘一樣工作的工人們,或者寄居於大城市的「蟻居」大學生們,「他們的意義在什麼地方,他的身心如何安頓?換句話說,他們將依靠什麼,甘心承受他們每一天的普通生活,甘心在單調的重複裏面生活下去,並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彭弟兄認為,富士康的困局是為導向的當代社會以成功的人生觀的困局。不僅是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危機重重,精英人士同樣也陷入困局;好像國美的黃光裕、山木集團的宋山木等為代表的商界精英都就紛紛住進監牢。精英的成功邏輯,簡單概括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無數員工的卑微、喪失人格的屈從和付出,換來一兩個人的成功。厚黑學大行其道,狼性法則深入人心,整個社會變成精英的圍獵場。這是信仰危機的又一個突出體現。社會陷入了怪圈:沒有成功的人拼命追求成功,成功的人陷入人生困局。
對此,彭弟兄提出一個問題鼓勵讀者思考:人的成功和幸福怎麼關聯?許多人不管追求什麼、得到了什麼,最終發現還是不幸福,原因何在?心理學的研究印證了:成功的幸福不在於成功本身,而在於在一種關係中被肯定。比如一個事業成 的男人,即使在外面很風光,家中的太太卻對他不屑一顧,他也不會感到滿足。
彭弟兄提強調,一個人的成 ,只有在所處的關係當中被肯定的時候,成功才會轉化為幸福。一個人若沒有信仰,就算獲得再大的成功都不會在一個偉大的關係(人與神的關係)中被肯定,那就沒有真正的幸福。
面對社會的精神危機,彭弟兄提出基督徒當如何自處。首先,基督徒應當聆聽和回應上帝的呼召,活在呼召意識中。聖經上說,呼召是上帝主動的召喚,是從伊甸園中對犯罪的亞當的呼喚,到對亞伯拉罕的召喚,後來對整個以色列民族,以及新約對於每個人的召喚。他形容,呼召是把每個人從日常的光景中,呼喚進入一個關係裏面。「呼召」這觀念的起源,是從人和造物主的關係開始的。
彭弟兄提到,在西方社會,呼召已演化成一個核心的概念。呼召包含對偉大人物的呼召、也對普通人的呼召,人在上帝的手中因呼召而化腐朽為神奇,甚至不成器的人變成了英雄。人要靠著上天賜給的力量,靠著上天的引領,把劇中的人物演得更精彩,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動力。
接著,針對傳統中國的精英是用「天命」作為衡量成功的指標,彭弟兄提出「呼召」對中國社會有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可以提升平民意識,去除精英意識。在基督信仰裏的呼召,是跟每一個人連在一起,而不僅僅是對社會精英。馬丁‧路德‧金在他的一篇講道裏面說:「倘若你的使命是掃街,那麼就像拉斐爾畫畫般去掃,像米開朗基羅雕刻大理石那樣去掃,像貝多芬作曲那樣去掃,像莎士比亞作詩那樣去掃。你要將街掃好,以致天上地下眾使者都要停下來說『看這個清道夫,將街道掃得多麼好!』。」呼召,是最平民化的一個概念。若能從這個意義明白呼召,可以幫助人們把精英意識抹掉,讓每一個人得到真正的安頓──母親能夠安於在家,做全職媽媽,教養孩子;日內瓦的鐘錶匠能在人所不見的地方,精細地做工,造出全世界最好的鐘錶┅┅所有這些,其實都跟一個觀念連在一起,它跟普通人,跟普通人每一天的生命、每一個時刻,連在一起,沒有絲毫精英意識,卻給普通的生活賦予了尊貴。彭弟兄認為,這對於今天的中國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 彭弟兄提出呼召帶來「交帳」意識,令人超越、更新。假如,當你將來要站在一個永恆者面前,而這個永恆者不是發禮物的聖誕老人,而是一位施行審判的大而可畏者,你會油然而生一種敬畏感。這種敬畏感,引導人面對人生的終極問題,令人自問:我的人生有一天結束的時候,我到底怎樣向這位審判者「交帳」?對於今天中國社會的危機來說,「呼召」這一觀念,會制止專業主義和精英主義的腐敗,讓人在呼召感中產生敬畏,在敬畏當中更新和超越自己。即使是面對厭惡的工作,照樣因著呼召,心意更新而努力去做。由此,專業也可以不斷被更新,並用專業來成全、服務於,上帝給予每個人生命的召喚和使命。
第三、彭弟兄提出呼召為人生提供一個神聖的維度。這個維度,使每一個追求的人,不再是這個世界的追逐者,而是恩典的領受者。他舉例說,在《有信仰的資本:維多利亞時代的商業精神》這本書中提到,維多利亞時代跟我們當代中國社會非常近似。英國的工業革命,為許多人打開了財富的大門,也打開了貪婪之門。幸運的是,維多利亞時代承繼了約翰‧衛斯理的信仰復興,人們懂得「盡力地賺錢,盡力地省錢,盡力地奉獻」。維多利亞時代可以說是群星燦爛、人才輩出:在企業界,出現了吉百利巧克力創始人、聯合利華的創辦人等至今如雷貫耳的人物;在科學界,有法拉第這樣的大師;在護理領域,有南丁格爾;在政治領域,有推動廢奴的威伯福斯和迪斯雷利;在軍事上,有戈登將軍等。在那變革的時代,卻沒有像很多人預料的那樣爆發革命和混亂,這跟信仰在民眾中的影響有很大關聯。這本書裏,講了10個維多利亞時代的基督徒商人。作者把這些人寫得非常真實:每個人都有各種怪毛病,比如有的人對外面的人非常慷慨,對自己身邊的人摳門得要死等。可是,這些人生命中都有一條非常清晰的主線——呼召在引導他們,讓他們知道,今天真正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你是誰」、「你要走向何方」、「你要如何向上帝交帳」。
最後,彭弟兄總結,呼召會讓人生善始善終,因為次要呼召,也就是說世上的職業,甚至世上的服侍都有終結的一天;但是主要呼召,也就是呼召我們走向上帝卻從不停止。他引用聖經中「大衛在世的時候,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衛按上帝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徒13:36)一段經文來鼓勵讀者們,在這個時代找到自己的呼召,服事這個時代。不管世人有沒有肯定自己,到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仍然可以像大衛一樣安息了,到那更美的家鄉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