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會午堂(五) 區伯平:生疏親情落寞心

講道會午堂(五) 區伯平:生疏親情落寞心
區伯平牧師講道出口成文,文縐縐的風格令人的心如細雨滋潤。
港九培靈研經會大會宣布,已進行至一半共13場的聚會共吸引8萬5千人次參加。今天早上踏入研經會第六天,區伯平牧師繼續「從亞伯蘭到亞伯拉罕——敬畏人生五味架」的主題,今天講到亞伯蘭「生疏親情落寞心」,經文自創世紀十三章5至18節。

亞伯蘭、撒萊和羅得三人行,相依為命。他們在迦勒底吾珥一起生活多年,一起離家鄉到哈蘭。定居一段日子後,三人再同行往未知的迦南地去。在迦南地住了不久生活艱難,於是三人再一同移到南地尼革夫,後又移到埃及。

亞伯蘭在困境中耍小聰明,幾經折騰幾成大禍。他們離開埃及回到迦南生活,又經過一段日子。他敬畏上帝、領受上帝恩福的歷程中似在原地踏步,在外面繞了一圈又返回迦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常旋轉後回到原地,但不知不覺轉一圈回來後事實升了一層,對上帝作為和信實的經歷又進了一步。

在埃及險些闖禍的歷程中因為有外來環境的艱難。面對外來環境困難時要以知識常識面對,亞伯蘭的差池在乎忽略重要的屬靈因素:有隱藏的現實是他看不見上帝的慈愛,因此他自編自導自演一幕驚險。

人生是成長歷程,敬畏上帝亦不斷成長。今天的經文他敬畏上帝再次來到一個試驗場,這試驗從外部艱難轉到內部家族關係。我們的生活面對外憂內患,敬畏上帝中如何在這些中經歷上帝恩典呢﹖

今天經文是亞伯蘭和羅得的交惡,親族成員有時不知給上問號還是感歎號。朋友同事可以選擇,親情不能選擇,同一家人有親密交往,血脈相連令我們對家人有期待:應該很親密、很親愛,但希望越大,和家人磨擦可能比外人更多,傷害更大。生命的吊詭正是如此:因為是家所以緊密相處,因緊密相處又產生磨擦。其他人如何相處都不會像家人一樣,所以與家人矛盾最多,且進到人心裡。由親族的纏磨關係可以延伸更遠,教會是我們屬靈家庭,信徒之間相處情理難分。

亞伯蘭家族此次牽涉個人利益,這經文亦可談到利益的問題,在磨擦中怎樣處理呢﹖

創十三5-9記述了亞伯蘭的選擇。亞伯蘭、撒萊和羅得三人相處是美麗圖畫,長輩看著後輩成長,後輩看著長輩年老白髮,亞伯蘭夫婦膝下猶虛,將他視為己出;羅得沒父親,視他們為父母,所以他們是美麗圖畫。

5節景象令人安慰:「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表示亞伯蘭提攜下,羅得亦有所成就,自己亦能成家立室。6節描述本來亦是可以令人安慰的圖畫:「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表示侄兒自立發展不僅能糊口立足,他亦發展得相當興旺,作為長輩見到子侄有所發展心裡亦安慰,算是完成責任,對得起死去的弟弟。

原本是美麗圖畫,上帝的恩典在這家族可見。十三7「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聖經似乎是不必要提及有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居住,正要突顯一個事實:他們生活的地方原來已有人居住,經過他們努力打拚也是上帝的恩典,現在的生活空間絕對得來不易,理當非常珍惜,甚至聖經提到這些原居民才是他們共同要面對的競爭對手。亞伯蘭跟羅得並非競爭對手,他們是坐同一條船。他們面對糧食的難題,證明上帝恩待他們,令他發展得很好。很多人不一定明白這是糧食難題,我們拿捏得靠上帝的恩典就能在這基礎上更踏進一步,拿捏不好忽略這因素的話就在這基礎上失落。

親族關係延伸就像教會一家,很多時教會有很多發展,但是好事變成壞事:教會地方不夠好,房間不足應是好事,因為有發展、人增加了所以場地不夠用,各人都在努力做好手上的事,結果發展出來的部份就成了吵架對象。

我們怎樣面對上帝的賜福﹖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教會另一個部份跟我搶人搶地方,而是世俗的社會。但正正有人會搞錯,(十三7)亞伯蘭和羅得的僕人之間起了爭端,起初他們各自忠心各為其主,原本出發點只是為做好自己的工作。人間的爭執出發點本是好的,無論是家人的關係或教會關係,但拿捏不準的話會將神的恩典化神奇為腐朽,上帝的賜福竟然變成人間的不和。

在這樣的景下,亞伯蘭顯出他一個很準確的選擇。十三8「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親族之間有親和理,但大前提是「不可相爭」。經文顯出三個不同選擇,一個是亞伯蘭選的「不相爭」。

十三9 我們很難拿捏當時說話的語氣,亞伯蘭跟侄兒開心見誠地談:你跟我這麼久了,你應該自立了。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表示以後不干涉羅得發展的決定。他懂得放手不強求,也沒有認為我對你有恩,所以好好聽我的。他欣慰自己好好完成責任,於是主動提出分開發展。

我們表面理解親族家人聚一起表示了融和,分開似是壞事,但其實勉強走在一起會將人的怨氣積累爆發出來,亞伯蘭做了聰明的選擇。為什麼他做了聰明的選擇呢﹖羅得亦願意離開他的伯父,這亦未嘗不是美麗的圖畫:他不永遠依賴別人,割斷了需要伯父照顧的臍帶,有了自己成長的自信。所以他們願意分開發展仍然是美麗的圖畫。亞伯蘭甚至有長輩的慷慨,讓侄兒先選,愛護同族,互相建立。亞伯蘭「不相爭的選擇」延續了美麗的圖畫。

但這幅美麗的圖幅是如何被破壞嗎﹖十三10-13記載當羅得聽到伯父的提議後,勉強一起不見得好,所以他亦決定離開伯父。喜出望外,亞伯蘭竟然讓他先選擇,他於是初步作了觀察。「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10節)這裡是水源充足之地當然是發展的好環境。經文提到三個城巿,瑣珥、所多瑪和蛾摩拉三個城巿都在死海以南。「死海」單是名字讓人知道沒有生命氣息,但它南面是平原,所以這幾個城巿就興旺起來。

更重要是10節後兩句描述,那地「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前一句令人聯想到創世紀開始的伊甸園,很可能這裡是指迦勒底的吾珥,因為以他們當時的知識中,迦勒底吾珥是兩河家的地方,看來似自己的家鄉、未來迦南前的美麗家鄉,又像剛去過回來的埃及地,於是按人之常情選了這地方,幾乎選了迦南地最富庶的地方。

十三11「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羅得是按人之常情,有好處就盡量去取,但他大概沒想過留下多少給亞伯蘭,他按人之常情去選,但沒按人之親情去選。全迦南最好的牧場都歸了他。亞伯蘭表達了他放手讓侄兒獨立發展的決心,既然羅得選了平原,亞伯蘭就拿山地。

另一個角度想,羅得也是無可厚非,有好處當然都拿。延展我們現代社會講求效率效益,付出時間就盡力取回,效率至上,特別商業社會計算付出和報酬。我們不妨以羅得的選擇作為現在社會中我們要取得最高效益和益處的選擇。如果說亞伯蘭是「不相爭」的選擇,羅得就是「最利己」選擇。

付出了心力努力固然要把事情做得最好,但人和社會不是機器,人是有靈的活人。羅得想的純粹是最大的利益,於是破壞了這美麗的圖畫。

什麼讓他有這樣的想法呢﹖十三12提供了一些資料:「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他的心漸漸傾向這些,忘記了上帝;抉擇中忘記了屬靈的原則;自己有所成時忘記了在身邊看顧他的上帝,所以純粹按自己的願望和自私作出選擇。

公平、公道、公正是現代人重視的,亞伯蘭如何下這道氣呢﹖家庭不是法庭,法庭判罪與錯,然後作如何處理;不要把家庭變成法庭,不是說家庭不需要法可以胡來,家庭一樣要分青紅皂白,教育兒女時要教他們分清對錯,但家庭分對錯應後應有親情,讓他有成長空間。亞伯蘭讓羅得選擇,跟隨上帝敬畏上帝帶來損失,難道敬畏上帝就不講公平、公道和公正嗎﹖

第一個亞伯蘭的選擇是「不相爭」,延續了家族美麗的圖畫;羅得第二個選擇是「最利己」,第三個選擇是:上帝幫亞伯蘭選擇,不需要亞伯蘭自己選擇。十三14-18 難道上帝不知道嗎﹖上帝經常像隱藏的事實一樣,上帝知道,他為亞伯蘭選擇並且是更豐盛的。

14節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上帝說不用選了,看到多少全都是你的。17節「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上帝不是說說而已,你親自行這地,走了多少都是你的。原來上帝幫你選擇是最好的,不單有地,還更有人。16節應許了後裔,還要有塵沙般多。當上帝向他發出超現實的應許時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此是第一次說:這個地是你的。

在親情的遺憾時亞伯蘭似有失落,在經文中發現亞伯蘭無怨無恨,他默默知道上帝同行,當上帝安慰臨到他時,他如何回應呢﹖

十六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希伯崙在全迦南地稍偏南之處。聖經記載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都在希伯崙,太太離開世界時他買的地就是希伯崙。他知道當他似乎表面上有失落,把羅得帶大了但他沒報恩,無怨無悔的亞伯蘭知道上帝在身邊,上帝果然此刻給他安慰和鼓勵,他就選擇定居此處。

更寶貴的是,「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18節)築壇為了獻祭,起初把祭物放在石頭上燒了,後來成為燔祭,表示我把生命完全獻給上帝。他再一次接近上帝。我們面對軟弱時再一次來到祭壇面對上帝,我們能有力量面對生命中的挑戰。

今天題目看來落泊,對亞伯蘭落寞只是感覺,然後他感恩自己沒有做可惜的事。親族和家人不是沒有私心,我們敬畏上帝的人亦非隨便任人欺凌,但我們一定要記得上帝似乎是隱藏的,但始終在我們身邊看顧我們。

羅得的選擇是最大效率最大的利益從自己出發,我們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要選擇和睦,選擇顧念他人。我們相信上帝看顧我們人生每一步,為我們保留最豐盛的大部份我們不知道,正如上帝為亞伯蘭選擇的是最好的,所有人生的內憂外患中,要建立的是我生命的祭壇,人生歸於上帝,願神賜福大家。

講道會午堂(五) 區伯平:生疏親情落寞心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