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会午堂(五) 区伯平:生疏亲情落寞心

讲道会午堂(五) 区伯平:生疏亲情落寞心
区伯平牧师讲道出口成文,文绉绉的风格令人的心如细雨滋润。
港九培灵研经会大会宣布,已进行至一半共13场的聚会共吸引8万5千人次参加。今天早上踏入研经会第六天,区伯平牧师继续"从亚伯兰到亚伯拉罕——敬畏人生五味架"的主题,今天讲到亚伯兰"生疏亲情落寞心",经文自创世纪十三章5至18节。

亚伯兰、撒莱和罗得三人行,相依为命。他们在迦勒底吾珥一起生活多年,一起离家乡到哈兰。定居一段日子后,三人再同行往未知的迦南地去。在迦南地住了不久生活艰难,于是三人再一同移到南地尼革夫,后又移到埃及。

亚伯兰在困境中耍小聪明,几经折腾几成大祸。他们离开埃及回到迦南生活,又经过一段日子。他敬畏上帝、领受上帝恩福的历程中似在原地踏步,在外面绕了一圈又返回迦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常旋转后回到原地,但不知不觉转一圈回来后事实升了一层,对上帝作为和信实的经历又进了一步。

在埃及险些闯祸的历程中因为有外来环境的艰难。面对外来环境困难时要以知识常识面对,亚伯兰的差池在乎忽略重要的属灵因素:有隐藏的现实是他看不见上帝的慈爱,因此他自编自导自演一幕惊险。

人生是成长历程,敬畏上帝亦不断成长。今天的经文他敬畏上帝再次来到一个试验场,这试验从外部艰难转到内部家族关系。我们的生活面对外忧内患,敬畏上帝中如何在这些中经历上帝恩典呢﹖

今天经文是亚伯兰和罗得的交恶,亲族成员有时不知给上问号还是感叹号。朋友同事可以选择,亲情不能选择,同一家人有亲密交往,血脉相连令我们对家人有期待:应该很亲密、很亲爱,但希望越大,和家人磨擦可能比外人更多,伤害更大。生命的吊诡正是如此:因为是家所以紧密相处,因紧密相处又产生磨擦。其他人如何相处都不会像家人一样,所以与家人矛盾最多,且进到人心里。由亲族的缠磨关系可以延伸更远,教会是我们属灵家庭,信徒之间相处情理难分。

亚伯兰家族此次牵涉个人利益,这经文亦可谈到利益的问题,在磨擦中怎样处理呢﹖

创十三5-9记述了亚伯兰的选择。亚伯兰、撒莱和罗得三人相处是美丽图画,长辈看著后辈成长,后辈看著长辈年老白发,亚伯兰夫妇膝下犹虚,将他视为己出;罗得没父亲,视他们为父母,所以他们是美丽图画。

5节景象令人安慰:"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表示亚伯兰提携下,罗得亦有所成就,自己亦能成家立室。6节描述本来亦是可以令人安慰的图画:"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表示侄儿自立发展不仅能糊口立足,他亦发展得相当兴旺,作为长辈见到子侄有所发展心里亦安慰,算是完成责任,对得起死去的弟弟。

原本是美丽图画,上帝的恩典在这家族可见。十三7"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圣经似乎是不必要提及有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居住,正要突显一个事实:他们生活的地方原来已有人居住,经过他们努力打拚也是上帝的恩典,现在的生活空间绝对得来不易,理当非常珍惜,甚至圣经提到这些原居民才是他们共同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亚伯兰跟罗得并非竞争对手,他们是坐同一条船。他们面对粮食的难题,证明上帝恩待他们,令他发展得很好。很多人不一定明白这是粮食难题,我们拿捏得靠上帝的恩典就能在这基础上更踏进一步,拿捏不好忽略这因素的话就在这基础上失落。

亲族关系延伸就像教会一家,很多时教会有很多发展,但是好事变成坏事:教会地方不够好,房间不足应是好事,因为有发展、人增加了所以场地不够用,各人都在努力做好手上的事,结果发展出来的部份就成了吵架对象。

我们怎样面对上帝的赐福﹖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教会另一个部份跟我抢人抢地方,而是世俗的社会。但正正有人会搞错,(十三7)亚伯兰和罗得的仆人之间起了争端,起初他们各自忠心各为其主,原本出发点只是为做好自己的工作。人间的争执出发点本是好的,无论是家人的关系或教会关系,但拿捏不准的话会将神的恩典化神奇为腐朽,上帝的赐福竟然变成人间的不和。

在这样的景下,亚伯兰显出他一个很准确的选择。十三8"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亲族之间有亲和理,但大前提是"不可相争"。经文显出三个不同选择,一个是亚伯兰选的"不相争"。

十三9 我们很难拿捏当时说话的语气,亚伯兰跟侄儿开心见诚地谈:你跟我这么久了,你应该自立了。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表示以后不干涉罗得发展的决定。他懂得放手不强求,也没有认为我对你有恩,所以好好听我的。他欣慰自己好好完成责任,于是主动提出分开发展。

我们表面理解亲族家人聚一起表示了融和,分开似是坏事,但其实勉强走在一起会将人的怨气积累爆发出来,亚伯兰做了聪明的选择。为什么他做了聪明的选择呢﹖罗得亦愿意离开他的伯父,这亦未尝不是美丽的图画:他不永远依赖别人,割断了需要伯父照顾的脐带,有了自己成长的自信。所以他们愿意分开发展仍然是美丽的图画。亚伯兰甚至有长辈的慷慨,让侄儿先选,爱护同族,互相建立。亚伯兰"不相争的选择"延续了美丽的图画。

但这幅美丽的图幅是如何被破坏吗﹖十三10-13记载当罗得听到伯父的提议后,勉强一起不见得好,所以他亦决定离开伯父。喜出望外,亚伯兰竟然让他先选择,他于是初步作了观察。"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10节)这里是水源充足之地当然是发展的好环境。经文提到三个城巿,琐珥、所多玛和蛾摩拉三个城巿都在死海以南。"死海"单是名字让人知道没有生命气息,但它南面是平原,所以这几个城巿就兴旺起来。

更重要是10节后两句描述,那地"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前一句令人联想到创世纪开始的伊甸园,很可能这里是指迦勒底的吾珥,因为以他们当时的知识中,迦勒底吾珥是两河家的地方,看来似自己的家乡、未来迦南前的美丽家乡,又像刚去过回来的埃及地,于是按人之常情选了这地方,几乎选了迦南地最富庶的地方。

十三11"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罗得是按人之常情,有好处就尽量去取,但他大概没想过留下多少给亚伯兰,他按人之常情去选,但没按人之亲情去选。全迦南最好的牧场都归了他。亚伯兰表达了他放手让侄儿独立发展的决心,既然罗得选了平原,亚伯兰就拿山地。

另一个角度想,罗得也是无可厚非,有好处当然都拿。延展我们现代社会讲求效率效益,付出时间就尽力取回,效率至上,特别商业社会计算付出和报酬。我们不妨以罗得的选择作为现在社会中我们要取得最高效益和益处的选择。如果说亚伯兰是"不相争"的选择,罗得就是"最利己"选择。

付出了心力努力固然要把事情做得最好,但人和社会不是机器,人是有灵的活人。罗得想的纯粹是最大的利益,于是破坏了这美丽的图画。

什么让他有这样的想法呢﹖十三12提供了一些资料:"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他的心渐渐倾向这些,忘记了上帝;抉择中忘记了属灵的原则;自己有所成时忘记了在身边看顾他的上帝,所以纯粹按自己的愿望和自私作出选择。

公平、公道、公正是现代人重视的,亚伯兰如何下这道气呢﹖家庭不是法庭,法庭判罪与错,然后作如何处理;不要把家庭变成法庭,不是说家庭不需要法可以胡来,家庭一样要分青红皂白,教育儿女时要教他们分清对错,但家庭分对错应后应有亲情,让他有成长空间。亚伯兰让罗得选择,跟随上帝敬畏上帝带来损失,难道敬畏上帝就不讲公平、公道和公正吗﹖

第一个亚伯兰的选择是"不相争",延续了家族美丽的图画;罗得第二个选择是"最利己",第三个选择是:上帝帮亚伯兰选择,不需要亚伯兰自己选择。十三14-18 难道上帝不知道吗﹖上帝经常像隐藏的事实一样,上帝知道,他为亚伯兰选择并且是更丰盛的。

14节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上帝说不用选了,看到多少全都是你的。17节"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上帝不是说说而已,你亲自行这地,走了多少都是你的。原来上帝帮你选择是最好的,不单有地,还更有人。16节应许了后裔,还要有尘沙般多。当上帝向他发出超现实的应许时说: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此是第一次说:这个地是你的。

在亲情的遗憾时亚伯兰似有失落,在经文中发现亚伯兰无怨无恨,他默默知道上帝同行,当上帝安慰临到他时,他如何回应呢﹖

十六18"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希伯仑在全迦南地稍偏南之处。圣经记载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都在希伯仑,太太离开世界时他买的地就是希伯仑。他知道当他似乎表面上有失落,把罗得带大了但他没报恩,无怨无悔的亚伯兰知道上帝在身边,上帝果然此刻给他安慰和鼓励,他就选择定居此处。

更宝贵的是,"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18节)筑坛为了献祭,起初把祭物放在石头上烧了,后来成为燔祭,表示我把生命完全献给上帝。他再一次接近上帝。我们面对软弱时再一次来到祭坛面对上帝,我们能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挑战。

今天题目看来落泊,对亚伯兰落寞只是感觉,然后他感恩自己没有做可惜的事。亲族和家人不是没有私心,我们敬畏上帝的人亦非随便任人欺凌,但我们一定要记得上帝似乎是隐藏的,但始终在我们身边看顾我们。

罗得的选择是最大效率最大的利益从自己出发,我们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要选择和睦,选择顾念他人。我们相信上帝看顾我们人生每一步,为我们保留最丰盛的大部份我们不知道,正如上帝为亚伯兰选择的是最好的,所有人生的内忧外患中,要建立的是我生命的祭坛,人生归于上帝,愿神赐福大家。

讲道会午堂(五) 区伯平:生疏亲情落寞心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