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報》評華人基督徒「小圈子」 大溫教會反駁

本月5日《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在農曆新年期間刊登了一篇由該報專欄作家托德(Douglas Todd)發表的文章,題目是「儘管華人改變信仰,但依舊慶祝節日」。文中分析了華人信徒過年的文化及新移民來加後信主的原因等等,當中廣泛引用了蘭加拉學院(Langara College)亞洲研究系老師于力的著作Asian Religions in B.C.的內容,引來部分華裔基督徒的反駁。 其中代表大溫地區10萬華人基督徒的「溫哥華華人教牧同工會」去信《太陽報》,特別指出不同意托德論調的三大點。 一. 華人教會促信徒活在華裔的社會圈子 第一,于力說「溫哥華大部分華人教會就像活在華裔的社會一樣,這可能是個問題。」因為「華人教會加強了他們原來的身份,而不是加拿大人的身份。這究竟是件好事還是壞事就見仁見智了。」 溫哥華華人教牧同工會反駁說,「由於語言障礙和文化喜好,許多第一代華裔移民湧入華人教會,但他們的選擇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想融入加國社會。歸根究底,難道華人教會不像其他基督教教會一樣,屬於加拿大社會的一部分嗎?......假若你把多元文化主義作為準則以及視為加拿大社會的實況,人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選擇教會和崇拜所用的語言。于先生總結說如果華人信徒選擇中文的教會,就是無意融入(加國),這是誤導性和不合理的。 「于先生是否知道有很多華裔牧者和信徒領袖和其他主流教會的基督徒一樣,積極參與會議和研討會?甚至有更多華裔基督徒致力在政府、非政府組織、軍隊和許多加拿大社會機構當志願者。華裔基督徒也培育他們下一代具有優越的英語能力,使他們將來更加充分和徹底地參與加拿大社會!」 二. 華裔基督徒強烈批評自由派觀點 托德的文章又引用于力的說法:「華裔基督徒強烈批評一些加國社會自由主義的觀點,特別是在家庭和婚姻的問題上。」雖然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國家,于力認為大溫華裔信徒沒有融入......不論大溫的華人和韓國人教會,或許阻礙他們的成員投入到更廣泛的加拿大文化中。 對此,教牧同工會表示,華人信徒可以是保守派或是自由派的,就像白人基督徒一樣。加拿大是一個民主國家,容讓每個公民有不同的社會和政治觀點,同時讓他/她們的意見被聽到。我不明白為何作為一個保守派的華人或加入一間華人教會,會妨礙他/她投入更廣的文化。比如說一個白人信徒加入一間英語的「保守派」教會,那就一定會導致他脫離參與社會的活動嗎? 作為一間華人教會的成員並不一定會導致他/她遠離主流文化。舉幾個例子,很多華裔基督徒定時看曲棍球比賽。我又記得去年2010年冬季奧運會期間,他們當中很多支持加國運動員,就像其他加拿大人一樣。當他們看到加拿大隊奪得獎牌時會一起歡呼和慶祝,與其他加拿大人沒有兩樣。第三,他們會慶祝聖誕節,如買禮物、佈置家居、向慈善機構捐款等,就像主流的加拿大公民一樣。難道這些不是加拿大文化的一部分,或是投入到加拿大社會裡嗎? 三.華人基督徒文化單一 多使用中文崇拜 托德在文中說華人教會「妨礙他們的成員投入到更廣的加拿大文化......與大多數大溫地區的穆斯林不同的是,由於他們說多種語言,所以在清真寺往往用他們共同的語言--英語。華人基督徒的文化更為單一,他們的崇拜大多以中文進行。」 對此觀點,溫哥華華人教牧同工會回應說,把兩種宗教信仰並列在一起只會製造更加多對華人教會的成見,因為它暗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在幫助人們融入加拿大文化上,比華人教會做得更好。任何人只要花時間去研究加拿大各宗教的真實情況就會知道這觀點是十分錯誤的。該句引述于先生的見解,似乎意味著「在公眾場合不說英語」必然會阻礙人們了解和融入加拿大。 儘管我們很多華人基督徒朋友因英語能力有限而在公眾場合中說英語而感到不自在,然而,他們努力地與加拿大其他族裔建立友誼,如透過運動、烹飪、園藝、育兒、慈善及政治活動。 總括而言,溫哥華華人教牧同工會指出,參與華人的教會不代表他們缺乏融入加拿大社會的熱衷。他們說母語也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像于力所說的單一文化。事實上,很多華人信徒都接受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的事實,他們也努力為社會的福祉盡一己本分。 此信由溫哥華華人教牧同工會主席葉建和牧師及秘書盧維溢牧師簽署。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