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每年有超過5萬人在醫院過世。胡建玲指對於那些帶著遺憾、或有未解決的關係、沒有平安或希望而死去的人來說,靈魂和精神的痛苦與肉體的痛苦同樣可怕。院牧在靈性關懷上對臨終患者甚為重要。
然而現存少有香港的院牧如何提供臨終關懷的研究,此研究深入探討本地基督教院牧對臨終關懷患者靈性需求的看法,望藉此並探索如何讓患者平靜地結束生命。她介紹一般院牧的介入策略以「望、聞、問、切」——觀察(望)、同理心傾聽(聞)、詢問(問)、感受和感知(切)為主。
望、聞、問、切,評估病人靈性需求
今次研究對象為全港各醫院的院牧,通過問卷及訪談形式進行,共收回58份有效問卷,並從中邀請了11位資深院牧進行個別深入訪談。
問卷顯示,院牧認為臨終病人的靈性需求首位是人生的意義、價值和目的(94.8%),其次是與上帝聯繫(93.1%),以及原諒和接受寬恕(87.9%)。而院牧為臨終病人心靈關懷中經常使用的策略最常用的是同理心傾聽病人的心聲,其次是為他們祈禱、祝福和輔導等。
如何「望、聞、問、切」評估病人的靈性需求胡建玲解釋首先要觀察病人的行為、情緒、身體狀況以及流露出的哀傷甚至流淚的表現;同時傾聽病者的心聲,了解他們是否有什麼抱怨或對死亡的恐懼;繼而從詢問中了解病者想分享的事情;最後感應病者的憂傷、恐懼、焦慮、後悔等。
「3R」關顧病者靈性
在當中院牧實際工作甚多,包括聯絡家人、與醫院溝通、探訪臨終者、為他們轉介到教會或者社會機構跟進,安排後事安息禮拜,甚至可能小至幫忙購買物資。在心靈上院牧亦要給予幫助和安慰,例如讓臨終者接納自己處境、分享未了的心願、與人關係復和、堅固對神的信心、減低死亡恐懼等。
她詳細分享在靈性關顧上,院牧透過「3R」進行。第一個R是接受自己處境(Reality Acceptance),鼓勵病人分享病患之時的心路歷程,並且回顧探索人生有什麼意義和價值。胡分享經驗說:「在探訪癌症患者時會鼓勵病人說,雖然無法為身體,但他們心靈可以選擇。(院牧)與他一起探索人生意義,並且帶領他認識主耶穌,明白生命交在神手裏。」
除了言語的關懷,她指可以透過身體接觸,例如捉住病人的手,給他有溫度,「主耶穌道成肉身醫治人的時候,也是用手觸摸瞎子傳遞主的關愛。」
第二個R是與人關係復和(Reduce Regrets)。胡建玲說,「人生『成績表』在於病床邊有多少人來探病。」臨終病人心裏多是痛苦,她會引導對方回憶與家人或朋友美好的關係,並且鼓勵他們三個「道」——向家人「道別」、「道謝」、「道愛」,多謝他們一直以來的愛護。當中向家人「道歉」、修補以往破裂的關係特別重要。胡建玲指出,耶穌基督強調「關係復和」的重要性,教導我們「饒恕人七十七次」 (馬太福音18:23-24),「愛你的仇敵」(馬太福音5:44),並指出「你們若饒恕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馬太福音6:12)。
第三個R是堅固病人對神的信心,減低對死亡的恐懼(Reinstate Faith in God)。院牧可以同病人一起唱詩歌、陪伴和為他祈禱、講解天父的愛和饒恕、平安的福音,宣告罪得赦免,讓他們心靈得安慰。最後的階段為病者安排聖禮、聖餐、洗禮,使他們有得救的確據、永生的盼望,他日在天家裏與親人相見。
院牧既是專職也是聖職
在訪談中亦探討了院牧的角色。胡建玲說:「醫院社工不上病房探病,牧者也不能天天來探訪,所以院牧的工作是非常重要,既是專職也是聖職。」
院牧是輔導員、傾聽者、調解人、溝通促進者;同時幫助患者緩解悲傷和喪親之痛,可以談論死亡的人,幫助病人和家屬面對死亡。院牧也是一種聖職,是上帝與人之間的調解人、福音傳道者、牧羊人,幫助患者體驗神認識福音,甚至辨別精神上的痛苦和需要,代表上帝陪伴病者。
新舊兩代院牧不同的靈性關顧取向
隨著時代變遷,新舊兩代的院牧對靈性關顧的取向也有不同。胡建玲回憶說上一代的院牧接觸病者首要是傳福音,促進人與神及人和人的關係的復和。不過近年院牧訓練強調心理輔導,年輕的一代院牧探訪病人首要不再是傳福音,而是從外至內協助病者尋找人生意義,然後與家人復和,繼而引發病者思考與神的關係,甚至為病者的禱告也是度身訂做,切合他們的需要,以致能夠進入到內心世界,「總而言之,不是hard sell(硬銷)福音。」胡建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