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際消除貧困日的主題為「結束社會和機構虐待,共同行動,建立一個公正、和平和包容的社會」,並於今日(17日)下午1:15至2:30,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第32屆國際消除貧窮日紀念活動。
建構正義和公平社會助消除貧窮
聯合國在其官網上發表文章指出,貧窮存在多個層面,其中一些是可見的,而另一些則隱藏在社會結構之中,但這些層面彼此相互關聯。今年的主題特別突顯了生活在貧困中的人所經歷的社會和機構虐待,並呼籲大家共同採取行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6(SDG 16),以促進一個更加公正、和平和包容的社會。
生活在貧困中的人經常面臨社會的消極態度。他們可能因外貌、口音或居住地而受到論斷和歧視,甚至因貧困而受到責難和不尊重的對待。社會虐待的存在,進一步創造了一個制度性虐待的環境,這些消極態度結合起來,剝奪了人們獲得基本人權的機會,包括醫療保健、教育、住房和就業機會。
社會和制度虐待之間的相互作用助長了暴力和不公正,特別是對於其他形式的偏見(如性別、性取向、種族或民族),對遭受者來說更為明顯。因此,理解貧困與各種形式的暴力和統治如何相互作用,並影響貧困人口的生活,變得至關重要。
日常的不公義和非人化經驗,損害貧困者的自尊,摧毀他們改變自身處境的能動性,剝奪他們的尊嚴與擺脫貧窮的機會。聯合國指出,社會和機構的虐待現象是人類潛力對社會的重大損失。
貧困是全球性的瘟疫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致辭時提到,貧困是全球性的瘟疫,影響著數億人,但它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社會和政府選擇的直接結果。他強調,終止全球貧困並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政府塑造以人為本的機構和制度,並優先投資於體面工作、學習機會和社會保障。他呼籲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計劃和改革,幫助發展中國家投資於人民,建立一個不讓任何人掉隊的社會。
國際消除貧困日源於1987年巴黎的一次大規模集會,當時宣布「貧困是對人權的侵犯。」強調有必要確保人權得到尊重。1992年,聯合國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鼓勵各成員國積極推動減貧工作,最終實現可持續的未來。
聖經強調關懷弱勢促進社會正義
對基督徒而言,關懷弱勢是當盡的本份,聖經多次提到對窮人的關懷:箴言19章17節說:「施與窮人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對貧困者的施予被視為對上帝的奉獻。同時鼓勵分享資源,使徒行傳2章44至45節,早期教會的信徒「凡物公用」,有需要的人也得到幫助。
聖經也支持社會正義締造公平,以賽亞書1章17節,神呼籲人們「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強調社會正義,並要求信徒積極行動保護弱勢群體。